读新闻
據外媒核實,這波打擊洋名稱去年12月就開始。北京民政部、公安部等6部門印發整頓不規範地名通知,要求各地今年3月前完成「摸底排查」,整治「大、洋、怪、重」等名稱,因為這些名稱割斷了地名文脈,損害民族文化,妨礙人民群眾生活和生產活動。 大陸媒體列舉實例,包括街道、酒店、小區和建築,譬如西安市就有塞納公館、保利拉菲公館、紫薇苑歐洲世家、英皇之都小區等;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亞市則有凱撒豪庭、夏威夷海岸和維多利亞花園等,還有15家名為維也納國際酒店的分店,都被指是「崇洋媚外」的代表。 其實只要去大陸旅遊,不難發現所住酒店多數取了個洋名;很多餐館、商店、新開發住宅小區,也以洋名稱命名,彷彿在歐洲或美加。除了洋名,還有很多類似「御府花園」「皇族」「一品」「豪門」等被指有「封建」色彩的名稱;連習近平都被民間稱為「今上」「習帝」「一尊」等。 洋名氾濫現象不僅大陸有,比大陸早幾十年發展的香港、台灣也常見。建築、商店、小區用洋名來表示「高級、卓越、與眾不同」,蔚為風潮。可見華人文化有深沉潛因,居然能突破共產專政,在大陸發揚光大,著實詭異。 整頓「大、洋、怪、重」名稱,立意本來很好。但過去推不動,現在突然大張旗鼓,對照官媒近期攻擊主張中美貿易談判妥協的「投降派」,勸民眾不來美國旅遊留學,因為「美國太危險」,但各地美國領事館前等候簽證面談的人龍照樣排得很長,說和做是兩回事,高官、家屬很多人有外國護照,「今上」也把女兒送哈佛留學。外國好不好?民眾心中各有一把秤。 大陸近年流行「高大上」,有些洋名的確到離奇怪誕地步。網上留言說,朋友開了一家「瑞德萊特公司」,外人不知什麼意思,詢問才知是Red Light的音譯,因為叫「紅光」太土了。但滿街「維多利亞」「歐巴羅」「維也納」,讓人不知所云,毫無中國特色,也暗中推銷崇洋媚外,當然得整頓。 官媒強調,中國越來越自信,要和美國打一場持久戰,自然不能在自信上示弱。於是整頓洋名稱也藉機大搞,讓人擔憂中國仍有肥沃的文革土壤,「文革2.0版」可能重來。1966年文革初期,中國也發生大規模改名運動。一些帶封建、走資、蘇修和西方色彩名稱被強迫修改。例如北京市長安街改成「東方紅大街」、外國使館雲集的東交民巷改成「反帝路」、王府井大街改稱「人民路」、協和醫院改成「反帝醫院」等。那個時代很多出生嬰兒取名向東、紅旗、衛東、建軍、解放、光明等。歷史表明,大規模改名運動常發生在瘋狂時期。現在又要瘋狂了嗎? 當前中國爭議很多,有人擔心習近平和幕僚都成長於文革時期,文革式思維深植腦海。包括為文革翻案、修憲廢除任期制、朝拜紅軍長征地、民間企業名人帶幹部穿當年土共軍裝重走長征老路,習總也常引用毛澤東談話,「文革陰魂若隱若現」。貿易戰激起反美氣氛,官媒充滿文革式悲憤,都讓文革受害者擔憂。 批評者說,馬克思和共產主義、蘇維埃等全是外來貨;「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也是外來名稱,要不要改?那些怪名稱如果政府機構不批准,民眾怎可能用?現在國際氣候不對就要整改,就像央視要反美就播《上甘嶺》,過兩天川普釋放友善訊息,馬上改播《黃河絕戀》,處處講政治,是典型的「只許自己放火,不需百姓點燈」。 中共18大以來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改名是要履行文化自信。但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保有自己的主體文化,但也要和世界接軌,對外來文化包容而不縱容濫用、保持多樣性,不是搞整齊劃一的官方一個口令、民間一個動作,這恰好是不自信。義和團、文革時的紅衛兵和納粹希特勒,都是歷史的慘痛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