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作者/谷學淨
第3節 泰共潛入賴弄 誘殺清萊省長《之1》
賴弄山是在清孔縣城北的10公里外,幅員廣闊;東面連接著泰、寮兩國交界的湄公河西岸,也是清孔、清線、密莊等3個縣治的交界地區,山勢險峻,峰巒起伏。
賴弄山三不管 傜苗兩族源自中國
賴弄山整個山區約有10分之8都是原始森林及草莽叢生的荒涼地帶,交通阻塞,多是羊腸小道,人馬勉強可以通行。所以當時所屬各縣的行政管理就十分鬆懈,形成了3縣都不深入管理的特殊地區,這個大山區內散居著20多個大小村寨,居民都是文化極落後的傜、苗兩種民族。
他們年年以火耕方法種植旱稻、玉米等雜糧維生,各戶人家都畜養鷄、豬、牛、馬,還有羊群滿山,他們的生活大體來說,還算豐衣足食。
相傳傜、苗兩族的祖先,於數百年前曾不斷由中國西南高原,川、滇、黔、貴各省邊境地區,向中南半島南遷。因此泰、寮兩國北部的邊境地區,幾百年前就有這兩種少數民族進住了。
傜、苗兩族,無論男女都能講一般的「漢話」,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普通話」。所以兩族人民彼此交往及做生意買賣時,都是以漢語為共通語言,但是他們的男女衣著及風俗習慣,則大有差異。
傜族的民族性溫和純良,不僅通漢語且讀漢書,例如古時的三字經、千字文等昔時賢文等,代表中國儒家思想、具有教後代子孫棄惡從善的書籍文字,都以私塾教學方式代代相傳,深受中國固有文化的影響。
所以年長的人多明中國禮義,對共產黨在地下宣傳說「要領導著全世界的各族人民起來翻天覆地,打倒資產階級,使窮人翻身」等等這類的邪說,無人置信且視為畏途。
泰警察用的步槍和泰共遺留下的彈殼和帽子。 傜族不信共黨 苗族慓悍向左靠攏
因此凡屬傜族村寨,若有共產黨武裝竄其村後,無論使用何種宣傳伎倆,稍後即奔相走告:「勿信共產黨謊言,口蜜腹劍,36計走為上策,天朝(指中國大陸)受害的人太多了!」不久所有傜族集居的村寨,就成了無一個人影的空屋了。各村的人日夜牽牛趕馬,向平地政府軍控制的地區遷徙去了。
苗族雖然也通漢語,但歷代不讀漢書,也不接受當地國家的文化教育;天性強悍,團結力很強,若因些微小事遭受外界欺侮,全村的人即起而對抗,是非成敗,在所不計,因此最容易被共產黨挑撥煽動。
據當時可靠的情報得知,泰共自從公元1967年起,徹底控制泰、寮邊界的賴帕門及賴腰山區以後,其所建立在該兩山之間的賴令靠(白土寨)指揮部,所策劃向泰政府軍尚未駐防的賴弄山區發展武裝力量,並指派泰共部隊中的一個苗族主要幹部、名叫馬莽為領導人,率領精幹的軍政幹部及武裝部隊約百餘人,竄入賴弄山區,以求發展壯大。
這一批泰共的指揮官馬莽,早期就參加了寮共,又叫巴鐵寮部隊,曾經多次同寮國原蒲眉政府軍作戰,屢建奇功,繼後獲寮共同級軍官賞識,再前往北越接受軍事訓練。當他受訓期滿返回寮北以後,就被派進入泰境的賴帕門地區,參加泰共行列,組訓當地苗族,進行反抗泰國政府的武裝叛亂。 泰警察用的步槍和泰共遺留下的彈殼和帽子。 馬莽部隊坐大 組訓苗人充實武裝
賴弄山區雖荒涼落後,但是住在那裡的傜、苗居民,還算豐衣足食;兩族的男女老少皆勤勞樸實,不問政治,還生活在古代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帝王與我何悠哉」的安和寧靜環境裡。
但是,自從泰共馬莽部隊進入這個地區以後,使用極為奸狡的威脅利誘手段,因苗族民智未開,即傾向共產黨。所幸傜族多明大義,不為所動,並且紛紛潛移壩區,誠心擁護政府,效忠皇室。
不久之後,馬莽部隊就發展到武裝200餘人,而且把當地苗族民眾,無論男女嚴加組訓,強行控制且不准遷離,並申請賴令靠後方指揮部派武裝部隊,利用夜間潛越壩區,避開泰政府軍防地穿山越嶺,運補武器彈藥及所需裝備。
另外,賴弄山與寮北的回賽地區,僅隔著湄公河而已,該區雖有原寮國蒲眉政府軍控制,但因兵力薄弱,僅能作點線間的防衛,因此駐在賴弄山區的泰共,也經常向駐於寮北猛賽的寮共大本營請求支援,由回賽市以北的麻闊地區找尋渡河點,利用暗夜使用木船或竹筏,載運武器、彈藥及軍事幹部,前來協助組訓苗族民兵,並支援作戰。
泰警察用的步槍。 (56)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