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電視台還訪問一名18歲男生(不用真姓名,害怕被逮捕),他參加6月9日和16日兩次大遊行,以及6月12日警方和示威者的衝突、6月21日包圍警察總部和7月1日衝擊立法會,每次行動他都走在前頭;他說,他們什麼都做了,但都得不到結果,不知道還可以做什麼,但有一點很清楚:他和同伴們將繼續抗爭下去。 7月1日衝擊立法會事件後,雖然每個周日有九龍大遊行和上水遊行,又爆發藍儂牆運動,香港社會卻相對地平靜下來。眼前卻是年輕人的關鍵時刻,因為現在正是他們思考下一步如何走,反送中運動演變為類似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民主運動,是否繼續下去?如繼續,將採什麼行動?兩名受訪年輕人的絕望、憤怒和不甘,或許反映參加示威年輕人的心聲。 一,香港年輕人現正面對殘酷現實:在北京和港府控制下,無論他們如何抗爭,都不可能成功。年輕人希望港府撤回「送中條例」、懲罰過度暴力的警察、港府不以暴動罪名起訴民眾(可判刑十年),但至今為止,特首林鄭月娥僅表示修例完全失敗,決定終止,其他要求沒有回應。民眾衝擊立法會後,北京大怒下令港府嚴懲「極端分子」,港警開始搜捕「暴徒」,中聯辦主任王志民11日高調下達中央命令,要港府依法有效施政,向示威者下達封殺令。 習近平主席掌權六年半,有人認為最大政績是透過黨控制政府、軍隊和人民;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北京2013年以來加強對港控制,「送中條例」修法讓港人感到北京可利用條例,將他們引渡大陸受審,喪失「免於恐懼」的自由,才有100萬、200萬人示威的空前行動。但北京對香港控制不可能放鬆,也是年輕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香港特首和司局級高官都由北京任命,現在香港政府發展越來越遠離民主制度。香港700萬人口,如果不計小孩和老人,成年人有350萬,但香港卻有3萬5000名警察,以警民比例計算,全球第五高,有人批評香港已變成「警察特區」,以「警察暴力」管治香港。 香港親中派又成為立法會絕多數(2016年有多名泛民參選人當選,卻被港府取消當選資格),港府採取「議會暴力」,以為利用親中議員就可強行通過「送中條例」。所謂「警察暴力」加上「議會暴力」,成了港府真面目,這種體制與大陸的「維穩體制」如出一轍,大陸靠公安武警維穩,靠「人大」作為橡皮圖章立法。在警察和議會雙重壓制下,香港民主運動的命運可想而知。 二,北京愈壓制,香港年輕人愈反抗。這種走向近年很清楚,2014年北京加強控制香港,取消原來承諾給香港的普選特首,學生和年輕人發起佔中運動,持續79天。但今年反送中運動,抗議規模比佔中更大。就算反送中運動與佔中運動一樣,最終不得不平息,但可預判,香港在2047年(50年不變的期限)前,甚至2047年後,年輕人抗爭行動必將繼續,規模也可能更大。維護體制的港人期待示威平息、恢復安靜,但隨著政局發展,港人恐懼感和憤怒加深,平靜的期望很難實現。 香港年輕人知道,他們的抗爭其實是兩種制度的抗爭,只要香港的制度倒退,大陸的制度就會取代香港制度。大陸制度沒有上學選校的自由、工作很多方面要靠「關係」;沒有言論自由,不准批評政府和領導人;沒有資訊自由,網上資訊被審查,教科書當然也審查;連思想自由都被箝制,一切聽黨的指示,個人只可有選擇消費的自由,卻沒有參與公民社會的自由。目前香港卻有這些自由,年輕人擔憂,北京每一步加強控制,他們就會喪失一些自由,他們因此憤怒,雖知抗爭不可能有結果,卻不甘就範,必然反抗到底。 三,香港年輕人的抗爭難有結果,但歷史發展卻證明,以控制手段維穩的政府不可能永遠存在;香港的特殊地位,年輕人只要繼續抗爭,就可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