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瀾滄江、普洱瀾滄縣、臨滄滄源縣、保山騰沖市、大理石門關 世界日報【旅遊文化】帶您遊「雲南茶馬古道」 滔滔不息的瀾滄江水見證了整個普洱茶的發展變革歷史,沿江兩岸的茶樹繁衍生長,少數民族傳統生活習俗、馬幫人勤勞吃苦精神,催生出聞名世界的普洱茶。從西雙版納這個「普洱茶的故鄉」出發、經勐海茶馬古道風景區、瀾滄縣拉祜族老達保寨、滄源縣最後的原始部落翁丁村、臨滄市的滄源壁畫、鳳慶紅茶第一村、保山騰沖和順古鎮、大理石門關要塞、最終來到春城昆明,無一不與雲南的「茶」和「少數民族風情」有關。 西雙版納是「雲南茶馬古道」的源頭 西雙版納是瀾滄江出境前最後回望之地,是普洱茶的發源故鄉,時代居住於此的傣族和茶、竹、水之間和諧生存,衍生出豐富的茶文化。瀾滄江沿岸的六大茶山之一的景邁山,在傣族和布朗族時代勤勞耕種下,耗時1200多年打造出了方圓數十萬畝的古茶園。傣族人民更創造出獨具風格的飲茶習俗-竹筒茶。而位於勐海縣的茶馬古道風景區,更能向世人展示普洱茶的演變歷史和精湛的製茶工藝。 古茶樹是茶葉發展史的活證據 瀾滄縣與瀾滄江的情緣,從名字上便能充分理會到,這裡是中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和西藏一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遊牧生活。大約在公元750年至850年後逐漸南遷,南宋大理國時遷入廊滄縣及西雙版納一帶居住,歷史上被稱為「獵虎和愛茶業的民族」,在拉祜族傳唱至今的創始史詩《牡帕密帕》中有記載。拉祜族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從原始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之一。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圖自新華社網站 拉祜族與普洱茶的淵源久遠,與布朗族、愛伲族人一樣,是一個擅於種茶、喜愛喝茶的民族,其茶樹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前,當今拉祜族居住的村寨附近多有古茶園,茶樹樹齡從數百年到上千年不等,甚至有保存完好的最大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被稱為「茶樹自然博物館」。 滄源縣與緬甸接壤,佤族稱之為「翁丁」,意思是雲霧纏繞的地方。以佤族文化、茶文化、崖畫文化聞名於世。其中建寨歷史近400年的「翁丁寨」最能體現出佤族風情,也被稱為中國最後的原始部落。佤族從早期的「獵人頭祭祀」到後來以牛頭代替,而那些掛在寨門、民居、寨樁、神林的牛頭,讓整個翁丁寨充滿一種原始的神秘感。 布朗族高空採茶人 佤族人愛喝濃茶,常見的有煮茶、烤茶和擂茶等方法。尤其是煮濃茶而喝之,用一口大砂罐放入粗製或自製的大葉茶,放在火塘上慢慢煮,罐中茶水剩餘少許之後再倒出來喝,初嘗者猶如喝中藥味道極苦。但對於地處氣候炎熱地區、辛勤耕種的佤族人來說,這是最神奇的解渴之茶。而佤族又將喝茶稱之為「吃茶」,故在蓋新房之後舉行的「進新房」儀式中,大家會把茶業當做賀禮供給新房的主人。此外在訂婚、節日、祭祀、禮儀、食俗方面也都用到茶業。 最後的原始部落-佤族翁丁寨 滄源崖畫則是當地另外一個極具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地方,這些崖畫主要分佈在滄源縣境內的勐省、曼帕、丁來、吳良等10處海拔2000米以上的崖壁上,距今已經有超過3500年的歷史,為佤族先民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紅色顏料繪成,崖畫所用顏料以動物血液和赤鐵礦粉製作。整個滄源崖畫景區包括15個,共有1100多個圖案,其中人物約佔74%,其它圖案佔26%。崖畫主題多以狩獵、舞蹈、戰爭、採集、放牧、建築和生產場面,以及娛神等宗教活動為主,此外尚有戰爭凱旋圖。崖畫粗狂古樸,是研究雲南古代民族歷史活生生的重要資料。 臨滄茶馬古鎮,以臨滄地域文化之優勢,深度挖掘茶馬古道文化和臨滄多民族文化、綠色生態文化、特色茶文化、瀾滄江水文化。以此打造中國最佳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並成為臨滄的一張都市新名片。 滄源崖畫 鳳慶是中國四大紅茶故鄉之一,其中滇紅茶就主要產自鳳慶一帶,滇紅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紅茶文化博物館,用以保護和開發傳播「中國滇紅茶」文化,打造世界滇紅茶之鄉品牌。以佔地80多畝的原滇紅集團老廠區為原型,通過大量珍貴歷史老照片、蘇式廠房、老式木製製茶機、傳統功夫紅茶廠庫、連通各車間的小鐵軌真實地記錄下滇紅走過的風雨滄桑和輝煌歷史。 鳳慶瀾滄江上游茶山 保山騰沖被稱為「極邊第一城」,與緬甸山水相連,是雲南曾經擁有馬幫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在二戰期間是中國和盟軍主要的空中通道「駝峰航線」所在地,1944年9月14日,中國遠征軍經過127天的血戰,全殲日軍。騰沖成為全國淪陷區中,第一個徹底光復的縣城。這裡有火山、熱海溫泉、和順古鎮、銀杏村、北海濕地和高黎貢山的茶韻之香。 騰沖高黎貢山茶博園被稱為一個有著傳奇故事的茶香殿堂,是騰沖茶界一張重要的對外名片,更是愛茶人士夢寐以求的體驗聖地。早在2000多年前,騰沖先民就開始種茶,在高黎貢山山麓深藏著神秘珍貴的古茶樹資源。 騰沖和順古鎮與「雲南茶馬古道」意義非凡 大理石門關,位於大理點蒼山西坡漾濞縣境內,有蒼山之門的說法,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博南古道、鹽米古道及滇緬公路必經之要隘,關口兩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絕壁對峙,猶如一扇推開的石門。石門關在南詔、大理國時期是重要的戰略要道,元軍統帥忽必烈就是率軍從石門關翻越蒼山攻滅大理國。 大理石門關風景區-取自景區網站 石門關風景區集地質公園、自然保護區、蒼耳風景名勝區於一體,景區內有雄奇的高山峽谷、險峻的懸崖峭壁、清澈的瀑布溪流、壯美的高山草甸、以及變化萬千的神奇氣象等自然景觀。而風景區傾力打造的雲南首條高空玻璃棧道,露天溫泉浴池、網紅溶洞景觀廁、七彩水簾玻璃觀景台、達摩壁畫、福國寺等更為石門關的險峻之旅增添精彩。 這邊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福國寺 敬請期待,世界日報將伴您走一程與眾不同的茶馬古道,品一場回味無窮的雲茶盛宴,閱一篇神秘少數民族風情之籍,探一回湄公河瀾滄江山水相連的文化、歷史、生態的風情之旅。 旅遊文化主編:李福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