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金融時報爆料,可能與中共四中全會召開有關,因為人事安排正是備受關注的議題;香港亂局4個多月不能停止,中共如準備換特首,一點也不意外。其實,林鄭是否下台,對港人來說已不重要,情況與9月初撤回「送中條例」一樣,拖了3個月才撤回,已失時效,如果港府6月9日100萬人上街後宣布撤回,就不會有以後4個月的抗爭,到9月民意已從「反送中」轉到「反警暴」,撤不撤例已不重要。 比林鄭下台更重要的是,北京是否調整對港政策,如果只換特首,不換政策沒有用。因為換上一位新特首,卻執行原來的路線,只會繼續製造亂局,因此換特首以外,北京還應調整對港政策。 一,為什麼香港抗爭4個多月還停不了?主要是港府和警察推行強硬政策。從612開始,警察就強力鎮壓,當天第一次無差別向市民和示威者狂射180枚催淚彈,又第一次開槍(橡膠子彈);8月起,警察開始「止暴制亂」,對付示威者和市民的暴力不斷升級,811射爆女救護員的眼球,831進入地鐵車廂無差別打人,10.1真槍實彈射擊一名中五學生,10.5立「禁蒙面法」,進一步濫捕(至今逮捕2600人,送醫傷者1300人,至少1500人被打傷卻不敢求醫)。 但強硬路線明顯失敗,因為抗爭的人不但未減少,反而增加;禁蒙面法實施後,林鄭以為可嚇阻市民,但民意仍支持示威者,更多人戴口罩上街。示威者近期轉趨暴力,20日九龍遊行示威者縱火,破壞中資銀行和中資商店,但民意仍不與示威者割席。港媒報導,民眾痛恨警暴,警察使用暴力遠超過示威者。只有左派和親中派假裝看不見,如果多數民意不再支持示威者,抗爭運動早就結束。 二,港府強硬路線徹底失敗,意味著北京如要「平亂」,就必須調整路線;唯有調整路線,才可能消除港人對警暴的不滿。市民的不滿消除後,抗爭運動才可能停止。 北京如要調整路線,就有必要換特首。但強硬路線的決策者是誰?林鄭和警察只是聽命而為,「止暴制亂」可能是北京最高層下的命令,但實際執行政策的是港澳辦和中聯辦;警察聽命於中聯辦,而中聯辦又聽命於港澳辦。因此如要換人,最該換的是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和中聯辦主任王志文。 三,除了換人,四中全會還應制訂新政策。首要新政策當然是約束警察,讓警察這支紀律部隊恢復紀律,不再濫捕、不再無差別打人、不再失控過度使用武力。4個半月來,林鄭依靠警察鎮壓,警權因此坐大;港媒報導,禁蒙面法實施後,警察濫權情況更嚴重,20日警方用水炮車射向清真寺,林鄭道歉,就是失控最新例子。但約束警察還不夠,北京須讓港府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4個多月來的警暴真相;調查完成後重組警隊,才可能恢復港人對警察的信任。 北京應容許港人普選特首。普選特首之爭,是問題的根源,2014年的占中運動,就是因北京封殺普選而引起。港人爭取普選,和「港獨」是兩回事,因為普選是基本法賦與的;其實,絕大多數港人都不支持港獨,港獨也是有心人硬扣帽子,爭取民眾反對示威。前任特首梁振英利用港獨之名,取消多位立法會當選人資格,讓親中派成為多數,是始作俑者。 港府2007年曾通過,於2017年普選特首,但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推行強硬措施;2014年8月31日人大通過決議,封殺普選特首,將特首參選人提名權交給一個1200人組成的委員會,而委員會則由北京控制,這樣只有北京認可的人始能參與間接選舉。 習近平是強硬路線的源頭,如現在想調整政策,並不容易。但抗爭的「五大訴求」最後一項就是普選,如果得不到回應,抗爭不會停止。四中全會可以成重要轉折點,習近平一年多來遇到多重挑戰,包括中美貿易戰、經濟下滑、香港問題、黨內出現反對聲音,正好利用四中全會檢討;要平息香港亂局,習近平或許不得不調整對港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