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學淨
公元1981年春,原段希文、李文煥兩將軍駐防泰寮邊境帕黨及密額的部隊,奉泰最高統帥部之命,各抽調一部兵力,混合編成「泰北志願自衛部隊」,調往東北部皮差汶府,配屬泰陸軍第3軍作戰,征剿當地頑強泰共。經過了1個月半的苦戰,攻佔了考牙山峰,達成任務,光榮勝利後,始得返回清萊府的原防地休養。
征剿泰共有功 佛土落根永沐皇恩
於此同時,幸蒙泰皇上陛下御示政府研擬計畫,對早已獻身泰政府、不惜犧牲保衛國土、流血流汗,應視為對國家有功的原段、李兩將軍舊部,准予全部歸化為泰籍。
從此時起,這一群因不幸遭逢赤禍,飄流蠻荒異域30餘年的孤軍及難民們,才算是有了棲身之地,使子孫後代,得以在佛土落根,永沐皇恩。因此,凡我孤軍官兵及難胞子女,對皇上陛下、皇室及政府,真是衷心感戴無極了。
吾人回顧歷史,中泰兩族千百年來一向親如兄弟,尤其是近代在中國執政的國民政府,與泰王國的皇室及歷屆政府,都具有悠久的邦交,兩國情篤誼厚、友善往來,無論朝野上下,官方民間的交流,都能保持著誠摯、友善與休戚相關的傳統禮儀。
因此播遷台灣的國府,看到了流落在泰北邊境30餘年、原屬忠貞的國軍官兵及難胞,幸蒙泰皇庇蔭,由政府准予歸化泰籍,至感欣慰,同時也感到如釋重負;因為他們熱愛自由祖國的情操,逾30年不變,理應設法透過外交管道,給予同情救助。
台灣農委會的農業、水利、畜牧專家,引進牧草帶動泰北畜牧業。 自喻出嫁女兒 難斷娘家親情血緣
同時,經長期觀察,這一群反共志士為了生存與自由,而願意為泰王國灑血捐軀,對抗國際共產黨,不惜犧牲戰鬥,終於護得輝煌戰績,而得到了地主國的信任與酬報,准予全部歸化泰籍。但是,他們仍顧往情深,常懷念著自由祖國;他們不乏有識之士,常自喻為已出嫁的女兒,卻永遠愛著娘家,因有親情血緣關係;但是他們也都愛著婆家,因為他們生存與生活,無不彼此休戚相關、安危與共。
綜合華裔「泰北志願自衛部隊」,在段希文、李文煥、雷雨田諸位將軍先後領導下,僅由公元1970年至80年代初期,為効忠泰王國政府擔負剿共任務,歷經百餘大小戰役,先後因作戰傷亡及在職病故官兵,共計2100多人,其中以觸發地雷而傷殘者最多,所幸泰政府均比照軍中制度給予撫卹,一視同仁,堪以告慰其遺眷及後代子孫。
解甲歸農的華裔「泰北志願自衛部隊」,以及早期即獲准進入泰境避難的隨軍難民,在泰政府軍、警、政各界的同情保護下,以原散居在清萊、清邁、密豐頌3府邊境地區的軍人眷屬及難民,首先建立了13個自立村。如滿堂、美斯樂、安康山、萬養、賀肥、堂窩、大谷地、景乃、密窩等村。
帕黨農場在台灣農業專家的指導下,試種高山蔬果,成效良好。 政府輔導自力更生 難民村脫貧安樂
泰政府指派農業、畜牧、養殖等技術人員,前往各村指導,期能改善村民生活,達到繁榮邊境的目的,泰隸屬政府對難民生活的關懷與幫助,可以說是太多了,例如前國務院長堅塞.嗟嗎喃上將,早在60年代初期身任參謀總長時,經常率領內政部、農林部及清邁、清萊省府等高級官員,訪問美斯樂及堂窩。
堅塞.嗟嗎喃上將曾多次指示段、李兩將軍,應鼓勵並協助村民自力更生,種植茶樹、梨、桃等有經濟價值的長期作物,並發展畜牧,建立縫衣廠等手工業,輔導婦女就業,以提高生活水平,改變生活環境。
在教育方面,泰政府曾派出師資人員至各難民村開辦泰文學校,也容許利用早晚教授中文,希望入泰籍後的華裔後代子孫,能精通泰國文化,提高知識水準,以便未來投身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到了公元1982年1月,播遷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基於道義,對泰北已歸化為泰籍的原國軍舊部、眷屬及難民,認為有加強救助的必要,經取得泰王國政府朝野上下諒解、同情及協助後,即由「中國災胞救助總會」出面,負責執行實際救助。
泰北救總工作團於密額修建的現代化醫療診所,由清萊副省長塞拉先生主持落成啟用儀式。 (116)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