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切换风格
立即註冊
 找回密码
 立即註冊

泰国世界日报

搜索
热搜: 泰国 政治 攻略
泰国世界日报 首頁 旅遊美食 旅游新闻 查看内容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2019-11-25 00:42| 发布者: LIFULAI| 查看: 441306| 评论: 0

读新闻
滄源佤族自治縣,俗稱阿瓦山區,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隸屬雲南省臨滄市。滄源是佤族之鄉,佤族作為一個山地民族,在古語中意為“住在山上的人”。迄今依舊保持著許多神秘的原始社會風貌,成為中國一處不曾消失的原生態文化。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千人甩髮百人鼓歡舞(丁樹榮攝影)
遠在公元1世紀中期,今滄源縣境為傣族古國“哀牢國”屬地,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漢朝,象征著滄源縣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但自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各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對雲南高原的統治,使得滄源境屬傣族土目自治領地。南詔國時期,滄源屬永昌府管轄。1949年4月,滄源臨時人民政府成立,1964年2月正式改為滄源佤族自治縣。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葫蘆小鎮(吳軍攝影)
滄源被稱為“世界佤鄉”,佤族人民喜愛歌舞,據說生下來後,能走就會跳舞,能說就會唱歌。佤族女性酷愛長髮,並以長髮為美,從小便習慣長髮披肩,從而衍生出佤族姑娘的“甩髮舞”。佤族人民更將生活中的狩獵、紡織、剽牛、跳新房、取新火、嘗新米、播種、收割、串姑娘、婚嫁、生育、喪葬等融入到“甩髮舞”當中。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佤族木鼓寄情(吳軍攝影)
佤族的創世事實《司崗裡》是佤文化的靈魂,述說佤族人先祖從葫蘆裡再生,並以此在整個滄源地區及周邊衍生出豐富多彩的葫蘆文化。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佤族姑娘們舞動司崗里
滄源的自然及人文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位於勐來的千米國畫長廊景區及董棕林、勐來崖廈、翁丁原始村落、藏龍洞、落水洞、滄源崖畫、廣允佛寺等。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宛如仙境中的滄源縣城(錢瑋攝影)
滄源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接壤,是雲南通往緬甸,東南亞及南亞的重要門戶之一。隨著滄源佤山機場於2016年12月8日的建成通航,中國東方航空公司(MU)和祥鵬航空公司陸續開通滄源-昆明、大理、成都、重慶、上海、廣州等地的航班。讓昔日蔽塞的阿瓦山在交通方面日益便利,旅遊業得到高速發展。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翁丁村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群山中雲霧上的翁丁村(吳軍攝影)
“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是雲霧繚繞的地方,翁丁古寨已有400年的歷史,它獨立與深山之中,寨內茅屋林立,小徑通幽,古樹參天,在群山雲霧環繞間聳立。這裡民風淳樸,寧靜淡泊,毫無現代都是的浮華之氣。哪些懸掛著的佤族牛圖騰,桿欄式的茅草屋層層疊疊,猶如與外界隔離的一處秘境,神秘而古樸。被“中國國家地理”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森林中的樹上木屋(李福徠攝影)
牛是佤族的崇拜圖騰,剽牛是佤族特有的宗教儀式,通過宰殺牛而獲取祭品的方式。每逢節慶、婚喪、建房等重要活動,都要以剽牛來表達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票牛時,將牛頭捆綁在剽牛樁上,用長矛刺進牛的心臟使其死亡。牛頭歸牛的主人,牛肉則均分給寨子里的各家各戶。牛頭是佤族人地位和財富的象征,誰家的地位越高,財富越多,門口的木樁上牛頭就越多。而在通往寨門的道路的樹上,掛著牛頭的牛頭樁數量多寡,以及牛頭的大小,則顯示出該寨子的富裕程度、勢力大小。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泰國旅遊屆考察團走進“翁丁村”
木鼓被佤族人視為可以通天的神器,是歷史上佤族人用來驅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員、告急友鄰、出征戰鬥的用具。木鼓在佤族人心中是崇拜植物,平時一般不准亂動。
每個佤族村寨都有自身的木鼓房和木鼓歌舞場。在整個滄源縣境內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每個村寨都有對木鼓舞祭祀、演唱拉木鼓調的傳承者。木鼓舞已經成為佤族的歷史文化象征,它集中體現了佤族民間歌舞、文學、藝術及宗教信仰。並於2006年5月20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地球上生存了兩億多年的植物-董棕(吳軍攝影)
寨樁是佤族的一種圖騰崇拜,象征著生命的起源。寨樁建在寨子的中央,不能隨意更換,只有自然損毀及遇到天災人禍,祭祀之後方可更換。居住在寨樁旁的都是村寨當中享有權威的人。寨樁腳下的大鵝卵石代表“寨心”。這顆石頭從建寨樁起,就一直放在那裡,石頭下面據說埋有供奉的銀兩和財寶,是佤族村民祈求其保佑村寨,是不能隨便拿走的。
翁丁古寨中最高最豪華的建築,是世襲傳承的佤王的府邸。當中的佤王府議事大廳,曾是佤山十八部落聚義抗英的地方。議事大廳里的火塘,一直都有人照料,永不熄滅。每一位客人進入佤王府議事大廳,佤王的後人都會用當地的苦茶予以款待。按照佤族傳統,喝茶之前要先倒一點茶水在地上敬鬼神,之後人才能喝。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泰國國家旅遊局前副局長阿披察體驗“佤王”寶座(李福徠攝影)
佤族傳統的房屋為桿欄式建築,房頂用草覆蓋,房體為竹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物品或飼養牲畜。

廣允緬寺--異域風情的宗教建築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泰國考察團參觀廣允緬寺(李福徠攝影)
廣允緬寺始建於清朝道光八年,是一座傣族寺廟,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西雙版納景洪市曼飛龍白塔、勐海縣景真八角亭,為雲南省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築。
廣允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的全身像。大雄寶殿門口盤龍繞柱,梁柱上有朵朵木雕祥雲。在大雄寶殿內墻壁上有精美的壁畫,跟寺廟年齡相同而看起來有點破落,歷經滄桑下依然可看出當初的豐富色彩。
大殿內的10幅壁畫內容反映當時清政府冊封土司的場面,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也反映了當地的社會風俗和任務情況,具有極高的歷史、宗教、民族、藝術研究價值。
廣允緬寺是集建築、雕刻、繪畫等特色與一體,融漢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與一身。在歷史、地域、文化和宗教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唯一單邊出入境檢查制口岸-永和口岸
口岸的一邊是緬甸的佤邦,站在口岸上所看到佤邦最高的地方是公明山,據說那裡是阿瓦山的中心,佤族人民先祖的發源地。由於緬甸佤邦地區的特殊性,永和口岸目前所實施的是中國單邊進行出入境檢查制度,緬甸佤邦口岸沒有正常開展出入境檢查。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緬甸佤邦口岸-無人守衛的口岸(李福徠攝影)

揭開“滄源天坑”神秘面紗
滄源縣境內發現由7個天坑組成的“天坑群”,直徑最小的月50米,其中最大的一個直徑為184米,深235米,被譽為雲南第一大天坑。滄源天坑群位於滄源崖畫谷風景區的半山腰,海拔高度1300米,7個天坑分布在10多公里的的同一水平線上。坑與坑之間的最短距離僅300米,最長的也只有1500米。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天坑
天坑內由於深度大,高度差異造成溫度和濕度的不同,進而導致天坑內的植物形成梯度分布,就連聳峙的峭壁上都生長著植被,一派生機盎然。坑底更不乏遠古的意味,因為那裡有著侏羅紀時代的董棕林和桫欏林,這種植物距今已經有兩億多年。天坑內哈生長著一種叫“不死草”的植物,它只生長在天坑內,且非常罕見,一般有“不死草”的地方,周圍毒蛇遍布。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千米國畫長廊風景區(李福徠攝影)
天坑小知識: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斗地貌,是溶洞坍塌或地表水流入地下時溶蝕而成。其標準包括,一是坑的寬度與深度都要大於100米。二是必須是管狀或“桶形”垂直。三是底部與地下河相連。
“天坑”是地球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奇觀之一,目前全球已經探明的天坑78個,約三分之二集中在中國,多分布在西部地區。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天坑(李學明攝影)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旅遊文化總編輯:李福徠

©版权免责声明
1、本新闻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本文作者个人意见,与世界日报立场无关;
2、世界日报所有新闻由责任编辑编译后发表;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责任编辑和世界日报编辑部的同意;
4、责任编辑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法律责任;
5、本站部分内容翻译自泰国媒体,但并不代表世界日报赞同其观点并为其观点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相关阅读

热点图文
推荐阅读
張忠謀:沒李國鼎 就沒台積電
【記者簡永祥/綜合報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9日獲頒首屆李國鼎獎。張...查看全文
副手蕭美琴? 賴不承認不否認
【台灣新聞組/綜合報導】2024大選,中選會將於11月20日至24日受理總...查看全文
促成藍白合 馬英九籲全民調
【台灣新聞組/綜合報導】藍白合瀕臨破局,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查看全文
原生態文化旅遊地-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俗稱阿瓦山區,是中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隸...查看全文
手机版

轻松读报,链接世界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世界君亲密互动,还有劲爆奖品等你来拿!

官方微博

最快最准泰国即时新闻,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