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許多報導指出,伊朗和美國似有「默契」,伊朗刻意瞄準不造成傷亡地域;伊朗發射飛彈前先通知伊拉克總理,事後宣布自衛行動結束。美伊避戰態度一致,合演一齣「強力報復卻無傷亡」的劇碼。 但美伊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美軍大舉部署中東,「極限施壓」想逼迫伊朗回談判桌。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在內外壓力下,必須強硬反擊;但暗地裡卻須考量戰爭後果,必導致伊朗經濟重創、政權崩潰,所以發射完飛彈報復後就算「交差了」。中東情勢緊張,除了直接影響中美關係,中國可能獲新戰略機遇之外,東亞各國都嚴陣以待,深恐戰爭波及自己。 東亞距波斯灣很遠,但軍事衝突如升高勢必衝擊東亞各國。首先是中東緊張造成油價攀高,美國現已是全球最大產油國,可不理會國際油價,但東亞國家進口能源價格如飛漲,會壓抑經濟復甦,甚至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東亞真正危險來自能源安全,各國原油與天然氣大多產自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之前還從伊朗進口,全需經過荷姆茲海峽。目前波斯灣石油總出口量的90%經此戰略要衝,包括中國91%原油、日本62%原油、台灣7成油氣,都需通過荷姆茲海峽運輸。 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僅7至14天,大陸石油安全存量約兩個月。去年6月,荷姆茲海峽多艘油輪遇襲,東亞國家非常緊張。只要荷姆茲海峽遭封鎖,台灣液化天然氣船不能到貨,馬上面臨限電;大陸情況也雷同,形成國安危機。 去年7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倡議,仿效對抗伊斯蘭國,聯手多國在荷姆茲和曼德海峽組成保障航海自由聯盟,11月即成立「國際海事安全架構」(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curity Construct),由美、澳、英、巴林、沙烏地、阿聯酋等國組成,各國輪流派遣艦艇巡弋荷姆茲海峽與波斯灣。 美國不會放過東亞國家,既然享受護航利益,就須承擔義務。在美國要求下,東亞國家被迫以不同形式參與,但加入聯盟等於與伊朗為敵,部分東亞國家不願意。以韓國為例,文在寅政府自2月起,把打擊海盜的船艦巡弋海域,從亞丁灣擴大到荷姆茲海峽,理由是韓國進口原油70%需通過該海峽,背後真正原因是美國壓力。 日本一直希望在美伊之間扮演調人。去年12月20日,伊朗總統魯哈尼訪日本,與安倍首相峰會。日本當時曾與伊朗商議派遣自衛隊,希望得到伊朗諒解,日本自衛隊隨後宣布2月在中東部署驅逐艦,以及長程海上巡邏機。日本雖不斷受到華府壓力,要求加入美國在中東領導的聯軍,但日本機艦不加入聯盟,而實施單獨護航。這是對伊朗的承諾,如今美伊戰爭情勢一觸即發,日本也希望與美國保持適當距離。台灣限於「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不好要求台灣派兵,但日後攤派保護費,恐怕難免。 美伊軍事衝突對東亞有長遠影響的另一問題是北韓核武。美國與伊朗衝突是因廢除核協議而引發,美朝核談判僵持之際,伊朗的教訓對金正恩政權有特別意義。首先,炸死聖城旅司令蘇雷曼尼,證明美國軍事科技無與倫比,美軍執行狙殺行動的無人機MQ-9「死神」,去年底已部署南韓,既然可炸死蘇雷曼尼,就可能對金正恩展開斬首行動。 過去先例,2001年10月美國進攻阿富汗、2003年3月美國攻打伊拉克,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分別有25天和50天沒有公開活動,北韓當然擔心美國驟下殺手。據南韓情報,金正恩去年12月31日出席勞動黨四中全會後,至今未在公開場合現身。 但狙殺領導人未必是對付北韓的好計策,目前伊朗已表示不受核協議限制,恢復提煉濃縮鈾。對北韓來說,證明它目前核武發展策略正確;北韓也可能認為美國不會同時對兩個地區推行敵對政策或軍事行動,因此將目前視為試射洲際彈道飛彈的良機。 無論是朝鮮半島風雲再起,或美伊如發生戰火封鎖荷姆茲海峽,對東亞都有長遠影響。兵凶戰危,美國必須謹慎因應,各國也都需要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