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互依存,相互影響程度超乎大家想像。美國通貨膨脹率去年12月達7%,引發中國擔心通膨將輸出中國;而中國剛發布第四季成長率僅4%,疫情「清零」政策不僅抑制經濟,也傷害全球供應鏈,美方關切會波及美國經濟復甦步伐。 疫情兩年來,美國聯準會無限量印鈔、購買政府公債,配合國會通過一個又一個紓困、基礎建設、社會福利等超級法案。僅2020年3月,貨幣就擴張3兆美元(相當於英國一年GDP)。疫情後,美國政府支出增幅幾乎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的兩倍,更是羅斯福新政時期的六倍多。 聯準會主席鮑爾與財政部長、前聯準會主席葉倫兩人原都強調,通膨只是「疫情後段的短期反應」,一旦疫情消退,全球供應鏈回穩,經濟成長恢復後,通膨壓力會緩解。但部分經濟學家不以為然,前哈佛大學校長、曾任民主黨政府財政部長桑默斯就唱反調,擔心通膨易放難收。還有人計算,美國通貨膨脹率未來兩三年將突破20%,相當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惡性通膨重演。 現在似乎不幸言中。去年每個月通膨都節節高升,12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7%,刷新11月6.8%的紀錄,創下40年新高,且是連續三個月高於6%。聯準會主席鮑爾在1月初國會聽證時終於承認,通膨是永久性,對美國經濟全面復甦構成嚴重威脅,央行準備升息,經濟已為啟動緊縮貨幣政策做好準備。 聯準會提早收緊貨幣政策,影響所及,美國股市首先受重壓,進而引發全球美元回流,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將再次遭遇資本外流和資產價格貶值的衝擊,全球金融市場將面臨一場巨震。 如果僅是美國的通膨問題,不至於令人擔心。但美國的特殊性在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美國開直升機撒錢攪動的是全球經濟,各國都在警惕美國通脹的溢出效應。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不直接反映在消費物價指數(CPI),而在生產物價指數(PPI)。雖然中國CPI看起來溫和,5月僅上升1.3%,但PPI卻大漲至9. 0%,為2008年9月以來新高,原物料如原油、鐵礦石、鋼鐵、銅、鋁等原材料都漲價,迫使家電行業紛紛宣布漲價。 去年底拜習視訊通話,習近平特別指出:「中美有必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溝通,支持世界經濟復甦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美方應重視國內宏觀政策外溢效應,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指的就是美國通過多個上兆美元的特別支出法案,聯準會大量印發通貨,美元貶值氾濫,全球受災。 而中國原本是世界經濟成長的火車頭,現在似乎也失去動力。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去年全年中國GDP年增8.1%,超越官方的6%以上增長目標;但第四季卻僅增4.0%,比起前三季,第一季增18.3%、第二季增7.9%、第三季增4.9%,顯現愈來愈少,預示中國2022年的成長率更不容樂觀。 這既是習近平整治科技業、戳破地產泡沫後的結果,也是因為本土清零的抗疫政策,導致工廠停工、商店關門的人為經濟蕭條。今年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就是清零政策,但眼看來,西安、天津、北京、廣州等都淪陷,抗疫政策短時間內不會改變,最快要等下半年,勢必大大影響生產與消費活動。 開年以來第一波封城涉及西安與河南,達2000萬人口,占中國總人口1.5%。許多人質疑兩年前武漢封城成功的模式,現在對付傳播力極強的 Omnicron是否能成功?封城清零不僅對中國消費市場有影響,動輒停工也嚴重擾亂全球供應鏈,目前中國製造占全球產量的三分之一。 北京的門戶天津日前爆發群聚感染,讓即將開幕的北京冬季奧運繃緊神經。位於天津的福斯與豐田汽車工廠被迫停工,讓全球經濟神經繃更緊。尤其天津港停止運作,將對已有供應鏈危機的美國雪上加霜。 美國因西岸港口堵塞,半年來供應鏈問題層出不窮,聖誕節假期後貨品囤積壓力減輕,原本希望能盡快消化積壓的貨品,現在因為中國疫情,加上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中國春運如使疫情擴大,美國反而須憂慮供應鏈從源頭受阻,拖慢美國經濟復甦步伐。 美中兩國經濟迄今還密切連接,展望2022年,共同面對的危機與難關處處可見。但脫鉤與科技圍堵還是彼此算計的主要議題,並不具建設性。無論通膨或供應鏈危機,都將吃掉兩國經濟復甦的成績,現在已到兩國開誠布公合作、討論減少經濟壁壘的時候,但政治仍卡關,障礙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