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歐洲與亞洲各有一個盟國,是華府維持霸權不可或缺的夥伴,但反諷的是在二次大戰時,它們曾經侵略鄰國,成為霸權,後來都成為美國的手下敗將,戰後致力於經濟復興,現在都到了羽翼漸豐,逐步要扮演更大角色的時候。
在歐洲是德國,在亞洲則是日本,兩國最近不約而同都把國防預算調高至GDP的2%,德國是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刺激,在戰爭爆發三天後,德國總理蕭茲就宣佈將增設一千億歐元的國防基金,承諾將把國內生產總值的2%,用於國防開支,蕭茲當時表示,俄烏衝突是「歐洲歷史上的轉捩點,它創造了一個新的現實,而這個新的現實需要一個明確的回應」。
而日本則是因為中國的崛起,擔心因為歷史問題與領土主權爭議,日本會首當其衝,日本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在4月21日通過了修改《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 3 份文件的建議,準備在未來五年內將防衛費占
GDP 的比例提高至 2%,值得注意的是,日方在文件中聲稱,增加軍事預算的原因,在於「鄰國軍事能力的不斷提升,已經對日本形成了重大威脅」。
二戰結束以來,德國在安全政策和國防預算上一直保持著十分克制的態度,兩德統一後,德國外部安全威脅大幅減弱,國內和平主義抬頭,致使德國聯邦國防軍兵力從 1990 年的約 50 萬人,縮減至當前的約 18 萬人,國防預算也從 1990 年占 GDP 的 2.52% 的水準逐漸減少至 2016 年的 1.15%。
無獨有爾的,二戰後,在美軍佔領下,日本1947 年實施和平憲法,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以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至今和平主義的勢力仍然很強大,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任時,幾度想推動修憲都告失敗。
德國與美國的關係在最近幾年來相當緊張,主要由於不滿德國在北約中所盡的義務太少,川普執政時曾多次指責德國國防預算未達到北約防務支出標準,要求其提升至 GDP 的 2%,並屢次以撤軍作為威脅。這也讓德國私下開始與法國共同籌畫一個沒有美軍的歐洲安全體系,其中俄羅斯的合作不可或缺,因此在2014年之後的烏克蘭問題上,法德所抱持的態度是調停妥協,而非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抗。
但是德國這次增設 1000 億歐元的特別基金,顯然超出了援助烏克蘭的需求,更多是致力於德軍裝備的更新,包括歐洲戰機、新式重型運輸直升機、新型護衛艦等,還有部分項目是與其他國家共同開發,包括新型火炮、潛艇、未來空戰系統等。德國做出此「歷史性的轉變」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引起德國周邊國家的警覺和不安,也會懷疑德國的戰略企圖。
而同樣的,日本近日的政治動向也值得注意,前首相安倍去年年底在對台灣視訊演說時表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雖然引發大陸不滿,還召見駐北京大使強烈的抗議,但這是有強烈民意支持的。
日本經濟新聞卅日公布最新民調顯示,有超過九成的日本受訪者認為,日本有必要為「台灣有事」做準備,僅有4%受訪者認為不需要。
德美關係的緊張,起因歐洲承平日久,俄羅斯又一直積弱,德國過去一直不認為北約有甚麼重要,直到這次俄烏戰爭;但是日美關係則不同,這20年來,中國大陸的力量與日俱增,日本仰賴美國為靠山,兩國關係一直非常密切。
近日拜登訪日與岸田舉行高峰會時,據傳兩人有共識,將啟動修改安保新指針,把「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概念放入,啟動日本協助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法律依據。
至於修改和平憲法,則要等今年七月參議院大選之後,如果自民黨與其他支持修憲的政黨席次能夠超過三分之二,修憲進程可能會加速,首相岸田文雄已經公開表態,要推進憲法修改,把自衛隊寫入憲法第九條,從而實現「普通國家化」的目標。
美國其實也很願意看到日本的正常化,甚至私下鼓勵其修憲,其他印太國家則擔心美國正在「縱放」(unleashed)日本,目的在牽制中國,也讓美國在印太多了一個可靠的幫手。
德國與日本近日重整軍備,美國是非常歡迎的,這會讓分別在歐洲與亞洲的聯盟更加鞏固,但是對曾經嘗到他們侵略苦果的鄰國來說,則還是要謹慎警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