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派員 李春 中國經濟正在「穩住經濟大盤」的關鍵時刻,按中國總理李克強等人的思路,是上半年把經濟穩住,下半年再爭取走向正增長。以中國經濟界的說法,穩住大盤還是能做到,能否由「穩大盤」回到「穩增長」,取決於財政政策,但現在最有「制度優勢」的財政,出現了大困惑。 何謂「制度優勢」?中共領導人認定世局大勢正在「東升西降」,主要理據就是有「制度優勢」,不僅是意識形態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中國特色的「舉國」制度。所以中國發展得快,如高鐵之類。 但最近「制度優勢」遭遇挑戰,因制度的基礎是錢,即資金和資源的統一調配和使用。如果資金緊張了,「制度優勢」也就成了無米之炊。 中國經濟界主流意見認定,穩住經濟大盤要靠財政發力,但因何說遭遇「財政困惑」呢?先看現象,就是所謂府庫空虛。最近頻傳大小地方政府沒錢的消息,經濟發達地區的政府,給公務員減薪,少的減二成,多的減四成。而經濟落後的地方直接是拖欠,有的地方不僅減薪和拖薪,還要捐款,一個機構級別不同者認領不同額度,捐款支撐機構的運作,因為財政撥款也拖欠了。 吃公家飯的人類似的減薪、欠薪、捐款的遭遇,在社交平台傳的甚多。但地方財政遭遇的「財政困惑」,則說明更深層的問題,舉個例子是最近風口浪尖上的丹東。 丹東是與北韓一橋之隔的邊境城市,此城封控兩個月,一起民眾與警察衝突事件,丹東封城也就成了中國故事。經濟界也在討論,丹東政府因何疫情不嚴重就重手封城,難道就不怕經濟停滯,財政垮台嗎? 深入的討論,才知道中國地方政府財政分三類,一類是經濟發達,財政大額上交的,如上海、深圳;一類是自給自足,財政收支相抵的;還有一類是支大於收,靠「轉移支付」活命的。所謂「轉移支付」,實際就是中國中央挪東補西,把一部分收上來的錢支付給沒錢的地方。 丹東約200多萬人口,一年財政收入據說只有9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3.4億美元),不如廣東東莞一個鎮,但其支出有200多億元,其中142億元是「轉移支付」來的。所以此城說封就封,封得越久,苦水吐得越多,指望多轉移點錢來。 誰料最近上海、廣東等地都說沒錢上繳,這些靠「轉移支付」吃飯的地方,也遇上「財政困惑」了,只好鋌而走險,在「非稅收入」上做文章,即在稅收外的設卡收費之類上下手。當長期「制度優勢」遭遇到今天的「財政困惑」,對地方政府是很要命的,對中國宏觀經濟來說,更是一件令人很頭痛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