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金融時報指出,數千家英國企業正在切斷與中國關係,歐洲學者也警告歐盟若再深化與中國經貿關係,將面臨公平競爭難落實等挑戰。外界關注,歐洲經濟要戒斷「中國成癮症」將會很痛苦,但時代已變,必須更早做準備。此外,隨著中國民眾消費力日趨緊縮,在華外企信心降低,紛紛謹慎調整增長預期。 中央社報導,英國保守黨黨魁之爭正熱烈打出「中國牌」,再遲鈍的企業也會看出風向。金融時報指出,英國工業總會秘書長丹克表示:「現在跟我談話的每個企業都在考慮供應鏈重組,因為他們預期我們的政治人物將無可避免地加速傾向一個與中國脫鉤的世界。」 2021年歐盟和英國都與中國持續擴大貿易額,尤其歐盟從中國進口貨品占歐盟進口總額22%、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貨品占英國進口總額13%,對中貿易逆差也更拉大,不平衡且深化的經貿依賴關係在今年幾個變數加入刺激下,歐洲企業終於到了「覺醒時刻」。 丹克指出,由於擔心中英政治關係緊張,英國企業正在切斷對華貿易關係,但這一轉變可能會引發通膨壓力,加劇英國民眾的生活成本危機。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總裁胡謐空和學者尚恩7月29日聯名撰文指出,俄烏戰爭就是一個「警鐘」,中國選擇與俄國站在一起,加上先前立陶宛挺台遭中國貿易報復、歐洲政治人物挺香港遭中國抵制入境,在在顯示中國政府在價值觀和安全戰略上的決定與歐盟背道而馳。 胡謐空與尚恩警告,德國汽車業和化工業涉足中國腳步正在深化,中國對歐洲的投資也逐漸回復,尤其在綠能領域,而且歐盟成員國各自與中國的經濟連結差距不小,「這條路持續下去對歐洲經濟和歐盟整合都不是好事」。 無獨有偶,總部在丹麥的民主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帕列羅-普萊斯納也在日前撰文主張,歐洲企業該為中國可能入侵台灣而帶來的經濟制裁做好準備,意思是提早布局降低在中國的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