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本周的談話備受全球市場密切關注,投資人鉅細靡遺解析他說的每句話,尋找下次升息的線索。他這次也的確說出一些重點,像是下次升息幅度會縮小,明年底前可能會繼續升息等等。
可是鮑爾還說了一些更重要的話,只是一般人不會去注意,部分原因源自Fed的談話方式,因為Fed最擅長的技巧,就是那些大多是業內行話,讓大家搞不清楚它在說什麼,。如果有更多人理解鮑爾的說法,肯定會對鮑爾感到不爽。
前Fed主席格林斯潘在這方面尤其拿手。他曾說:「如果你自認聽懂了我說的話,那你一定是誤解了我的意思。」
鮑爾在30日在布魯金斯學會講演中,其實承認了他曾經搞錯了一些事情。他是這麼說的:「過去我們提出的假設,我們可能不會再提一次…那就是,除非看到就業最大化和物價穩定,否則我們不會升息。」
用白話文來說:Fed不應等到勞動市場完全恢復,而且通膨回到目標水平後,才開始升息。這似乎是個事後諸葛的說法,因為現在經濟學家普遍的觀點是,考慮到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率,Fed應該更早開始升息。
這不是鮑爾第一次公開承認Fed未能完全正確判斷事態發展,但這句話仍然引人注目,因為在公開場合談話中認錯,在公職人員中極為罕見。
通常官員們的正常反應是:否認、否認、再否認,絕不認錯,永不道歉,堅不讓步。因為多數人認為,無論錯誤有多麼輕微或多麼明顯,承認失誤會顯得軟弱。
前總統川普拒絕承認任何錯誤的立場,不僅是他本人習以為常的主要論調,也讓許多其他政客和身邊人士比照辦理。川普前官員們都誓言從未預測2020年5月新冠疫情就會結束,但他們當時在推特上的貼文內容,卻完正好相反。他們也都否認誤判了川普對和平移交政權的承諾,但多數是在接獲法院針對國會山莊暴動事件的傳票後才吐實。
不幸的是,不少人反而經常默許這種行為,也許把自信誤認為能力、把假裝完美當成現實,是人類的天性,習慣於為自己支持的一方辯護,否認任何錯誤指控。
公職人員為錯誤承擔責任時,比錯誤本身更具破壞性,因為這會產生反向激勵。例如,今年稍早時,財政部長葉倫相當理性地承認她「對通貨膨脹路徑是看法錯誤的」,並解釋了她沒有預料到或沒有充分考慮到的經濟因素。這份聲明其實十分簡單直白,卻讓市場大吃一驚。許多新聞報導將她「認罪」的說法定調為重大失態。
很多人都在想:葉倫若被問起之前她對通膨的預測,她該怎麼回答?而且坦白說,大多數其他經濟學家當時也誤判了情勢。所以她其實完全可以迴避這個問題;或者大可改用川普的語氣:「通貨膨脹正如我所預測的那樣!除此之外的說法都是假新聞!」
承認做錯事,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往往會很尷尬,但最好由承認錯誤的政策制訂者自己面對,說明推算錯誤的原因,然後解釋從中學到了什麼。
有趣的是:格林斯潘、葉倫和鮑爾是前後任Fed主席,但這並非巧合。Fed官員明白,如果希望政策按預期發揮作用,那麼保持信譽非常重要。即將上任的芝加哥Fed行長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就曾提到「危機中的病態反諷」:如果失去可信度,你的任何說法,就會開始與你所說的完全相反。
按照這個邏輯,當Fed說「保持冷靜」反而意味著「每個人都應恐慌」;「不要擔心通貨膨脹」就被解釋為「哦,沒錯,絕對要對通貨膨脹感到恐懼。」
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然後在做錯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承認,應該會讓Fed之類的政府機構對市場更具可信度。特別是經常發布預測的Fed,市場觀察家們可以很容易地確定Fed犯了多少錯誤,以及在哪裡犯了錯誤。
當然,公職人員承認錯誤並不一定能免除責任。一些高風險或徹頭徹尾的錯誤是不可原諒的。但是選民和媒體認為承認過去的失誤比否認更好。這是學習、調整政策以做得更好的最佳方式,反而不會重蹈過去的覆轍。
Fed升息周期高峰已過,鮑爾的責任並未因此變輕,要讓美國經濟軟著陸而避免衰退,一如他自己說的:「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希望他的「認錯」就此成為絕響,畢竟他一言一行影響的不止美國,而是全球金融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