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Fed)於13、14日召開會議,宣布升息,繼續試圖透過減緩經濟成長來抑制通貨膨脹。這次升息幅度雖不如前4次的3碼那麼多,但2碼的升息也已讓聯邦基金利率來到4.5%的水平。主席鮑爾更明言,2023年會繼續升息,終端利率將上看5.1%。
不過,在動盪混亂的2022年即將結束之際,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更高的利率並沒有發生什麼效果,這不是很明顯嗎?
即使在短短9個月內連續升息7次,利率總計上漲了4.25個百分點,為80年代Fed打擊通膨以來從未見過的速度,但物價幾乎沒有明顯的放緩跡象。剛發布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雖顯示升幅趨緩,但通膨還是在上升,只是速度變慢了;通膨高點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鞭長莫及。
Fed的失敗是因為通膨的原因是來自美國以外的事件:普亭在烏克蘭發動戰爭、中國的疫情封鎖,以及新冠疫情後的全球需求,超過了各種材料和零件的供應能力。
另一個Fed視而不見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通膨是由獲利,而非工資驅動。升息不會降低獲利驅動的通膨,至少不會直接降低,相反地,勞工和消費者卻遭受打擊。
美國的勞動成本在過去一年成長了5.3%。但物價上漲了7.1%。這代表了美國勞工的實際購買力繼續下降。
雖然通貨膨脹繼續壓迫勞工和消費者,但今年第3季企業獲利飆升至2.08兆元的歷史新高。在過去兩年中,累計獲利激增超過80%,從1.2兆元左右增至2兆元以上。
在過去8季中,有7季獲利成長快於勞動成本。正如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唐諾文(Paul Donovan)所言:「如今的物價通膨更多是獲利而非工資的產物。」
美國大型企業的高管繼續保持高價,或將價格提高得更高。像是百事可樂財務長強斯頓(Hugh Johnston)在該公司第3季財報電話會議上大言不慚的豪語:我們「有能力訂出我們需要的任何價格」。
並非每個企業都有這種底氣。大多數小型企業並沒有太多獲利可供分享,因為要將商品上架所需的一切,如供應鏈、進貨成本、運輸成本、勞動成本等都在上揚。
因此可以了解,Fed升息似乎並沒有減緩企業價格上漲,而是產生了相反的效果。不難看出原因,作為一家大型企業公司,絕不可能在經濟放緩即將到來之際降低售價和獲利,反而會盡其所能讓售價和獲利維持在夠高的高水平,能撐多久是多久。
只有當Fed的高利率開始對消費者造成足夠的傷害,而不再以企業訂出的高價購買東西,轉向其他更便宜的選擇時,大型企業才會降低售價和獲利。
而且,如果這家大型企業在美國具有幾近壟斷的市場地位,消費者可能沒有太多選擇,就只能被迫繼續以更高的價格購買。
當然,業者會一再解釋,因為成本一直在上揚,因此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提高售價格。但只實這全是胡扯,它只是想提高獲利率。
在第3季財報季中,不少企業都坦承,要維持獲利率不墜,只得提高售價,以應對原物料和勞動成本的上揚。一方面是要照顧股東,另一方面則是要符合市場的預期。
最終,Fed可能繼續升息至更高水平,以至於消費者無力負擔企業的商品,這時才會迫使大型企業停止提高價格。但到了這個時候,人們早已深受傷害。許多人將失去經濟基礎,有些人會變得一貧如洗,失去大量工作。
Fed不應再相信可以透過升息可以輕鬆阻止通膨,而政府應該採取其他方式來抑制通貨膨脹。像是加州提出的「暴利稅」,或者嚴格執行降低大型企業定價權的反壟斷法;甚至起草一項新的反托拉斯法案,允許執法者在大型企業將售價提高至成本數倍以上時,強行介入,迫使其分拆。
美國人應該知道真相:Fed在短短9個月內升息7次,並沒有削弱企業提高售價和獲利率的能力,反而助長了獲利型通膨的蔓延。事實上,Fed將對抗通貨膨脹的責任,放在勞工和消費者身上,而不是放在應對通膨負責的公司身上。
然而,真要解決治絲益棼的通膨問題並不容易,一場戰爭,一場疫情,改變了全球經濟樣貌和金融市場。戰爭還比較容易解決,只需某人低頭認輸,很快就能恢復正常。但疫情難以平息,讓這個世界只能一直陷在這個通膨漩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