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報導,為了抵禦美國加強圍堵的壓力、並與美國爭搶科技供應鏈霸主,中國已培育出上千家「小巨人」企業,其中即包括太空與通訊。專家警告,這些計畫扶植產業的廣度與深度,應該警醒世人。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在美國追求主宰全球單一關鍵科技供應的霸主地位之際,中國追求另一種策略,近年來已把歷來最多的國家資金,轉往協助達成在多項產業自主且稱霸的目標,希望掌控技術「咽喉」,以免美國和盟邦「卡脖子」阻礙其進展。 中國透過工信部管理的兩項計畫追求這個目標,其中之一是支持被選上的「小巨人」企業,也就是規模小、專精於有望主宰核心技術的企業,另一項則是被稱為「單項冠軍」的計畫,找出並且支持已經、或有望在重要利基市場成為全球領導者的本土企業。 工信部在2016年宣布首批單項冠軍,Force Distance Times分析指出,一開始有98家企業,2021年已增加到952家;工信部在2018年選出首批小巨人,部分是為了幫助單項冠軍企業克服技術瓶頸,也找出未來的單項冠軍,2021年撥出人民幣100億元(約14.5億美元)的補貼預算,要在2025年前納入超過1000家新公司,迄今已選出超過9000家企業。 這些企業被分析師形容為中國科技未來先驅,法國興業銀行更已創造出針對這項題材的投資商品,描述這些前程似錦的小巨人努力讓自己和北京的長期優先政策「站對邊」。 接受美國製造業資助的研究機構Force Distance Times在15日發布詳盡的報告表示,這些計畫應該讓世人驚覺北京的產業政策有多先進、細緻及全面。這個機構是由倡議更嚴苛對抗中國的美國地緣政治顧問公司Horizon Advisory創辦人創設。 工信部所列出的小巨人和單項冠軍名單,多是少為人知,卻在航太、再生能源、電子及半導體等新興領域扮演要角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