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韓國與中國建交的30年以來,在亞太的雙邊關係來說,是較為穩定的,這是因為歷任韓國政府對外政策主要以專注於處理北韓議題,首爾必須要穩住北京,才能夠牽制住平壤;可是尹錫悅於去年5月就任總統後,就出現顯著改變,強調韓美同盟及強化美日韓3方安保合作,親美立場較前政府更為鮮明,也因此與中國的距離拉開,但是南韓「脫中入美」是要付出若干代價的。
在日本廣島七國集團(G7)峰會結束的第二天,中國就對韓國出手了;在5月22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在首爾外交部與韓國外交部東北亞局局長崔容准舉行磋商,就中方核心關切表明嚴正立場,尤其就韓國政府近期在臺灣等問題上的態度表示強烈遺憾,中方在會上表明立場,「在臺灣問題上,韓國絕不能更進一步」。
這是因為4月20日,尹錫悅赴美國是訪問前,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韓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堅決反對(在臺灣海峽)試圖用武力改變現狀的行為」後,韓中雙方互相召見大使進行了抗議。
這當然是配合韓美同盟而講的話,如果考慮到台海若發生危機,美軍必須抽調駐韓軍力馳援,屆時是否反而釀成韓國的危機,在國內有不同的看法。
其二則是,中國在峰會最後一天,以美光公司產品存在網路安全問題隱患, 宣佈對美光制裁,該措施明顯是對美國限制對中國輸出高科技的報復。美國不只自己限制,同時去年10月還聯合日本、荷蘭等同盟國聯合起來,共同禁止向中國出口尖端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
對美光的制裁,雖是中國的報復,但把韓國給捲入了,因為中國之所以選擇美光的記憶晶片做為犧牲品,因為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可以替代美光。
美國事先已經提防到,所以4月23日向韓國提出要求,若中國禁止美光在華銷售晶片,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不能將半導體產品出售給中國。
韓國此刻正陷入兩難,如果接受美國的要求,對於中國的報復韓國必須做好準備,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韓美同盟關係將會受到損害。在底特律的APEC貿易部長會議,中韓貿易部長舉行場邊雙邊會議,中方說雙方已就半導體達成協議,但是韓方則對此保持尷尬的沉默。
這是因為韓方很擔心,得罪了中國,將重演2016年因為同意美軍布署薩德反飛彈系統,中國對韓國發動經濟杯葛,目前中韓經濟互動正在逆轉,今年1月至4月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比去年同期足足下滑27.7%,如果未來再加上人為政治干預,韓國經濟勢必受到很大的衝擊。
最後還有北韓的問題,許多韓國評論都強調,中國對北韓的影響有限,過去想用北京去牽制平壤的策略,其實根本是錯的,可是韓國的北韓政策,又何嘗不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從川普之前的交往,現在轉為拜登的強硬,現在的韓國也從懷柔,改為堅決,想要抑制住北韓,但是北韓如脫韁野馬,韓國又怎麼能拉得住?
5月31日當地時間6點27分,正如北韓方面所預告的,一枚搭載著軍事偵察衛星“萬里鏡-1”號的“千里馬-1”號長程火箭,自平安北道鐵山郡西海衛星發射場,但由於技術原因該衛星發射失敗,殘骸散落在韓國的西部海域。
此事在之前北韓通報國際試射消息後,就引起強烈的反應,韓國表示嚴重違背聯合國安理會有關禁止一切利用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射行為的決議,日本也警告若掉落在日本領土或領海時,將一概進行摧毀。可是北韓方面表示,還將繼續試射,周遭國家也無可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
現在東北亞似乎又回到冷戰格局,北韓與俄羅斯、中國抱團取暖,而美國、日本與韓國則組成同盟鐵三角,問題是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北韓就是期待對峙,才有它鑽空隙的機會,而唯有回到大家合作,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才能夠達成。
選邊很難不付出代價,韓國政府開始「脫中入美」,一邊倒向美國,無論是台灣問題、配合美國不輸出高科技產品給中國、或是對北韓採取冷戰般的圍堵,都會有政策的後遺症,這是韓國必須考慮的。
韓國就像現在諸多的亞太國家一樣,深陷在美中僵局,被逼著要選邊,但這並不是必選題,尤其是看到美中最近又重啟的外交互動,韓國更應該警覺,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夠放棄任何可以運用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