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黃聖/曼谷報導】泰國蝦協會透露,受病害影響,今年泰國蝦產量將減少至27萬噸,價格也在不斷下降;養蝦業界擬向政府申請20億銖預算,以在3年內透過長期系統解決蝦產業問題;發現在11年內蝦產業已累計損失達5500億銖,目前已制定將優質蝦產量增加制40萬噸的目標,為泰國奪回高達500億銖的出口份額。 泰國蝦協會主席艾可蓬介紹了今年泰國蝦產業的情況,表示從今年泰國蝦生產情況來看,預計蝦產量約為27萬噸,較去年減少4%左右;37%的蝦產量來自南部地區、23%來自安達曼一側的南部地區、東部地區為20%、中部地區為10%、泰國灣南部地區為10%;全球蝦類產量預計約為504萬噸,減少4%,其中中國、厄瓜多、印度和越南等主要生產國的產量均出現下降。 今年1-10月,蝦出口量為10萬9048噸,價值339.54億銖,與去年同期出口量10萬9663噸相比下降1%,價值也下降了6%。 「在11年間,每年蝦類損失的價值為500億銖,主要是由於嚴重病害爆發,總損失價值為5500億銖。因此,協會想請求政府緊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艾可蓬表示。 從東部地區蝦養殖情況來看,預計產量約為5.3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20%;由於養殖戶投放的蝦子減少,以及爆發流行病、紅白斑症、急死症等問題。 中部地區的產量約為2.69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減少19%;今年首季養殖情況良好,但到了懷孕中期和懷孕晚期白質病蔓延,而且天氣很熱,導致成活率低、蝦苗數量不足;但價格相當不錯,尤其是國內市場。因此,農民正在準備更多的池塘來進行養殖。 至於南部安達曼海岸的蝦類養殖情況,預計產量約為6萬1100噸,較去年增加約7%,主要受季節變化造成的紅斑病和白斑病損害,以及細菌污染天然水源等問題;養殖戶減少蝦苗投放以降低密度,以及降低年底風險;有的養殖戶改養黑虎蝦,以避免疾病問題。 泰國灣南部地區的蝦產量約為2萬8400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減少2%,主要問題是病害問題,尤其是白糞症狀和EHP,導致養殖戶不得不提前收穫蝦子,以及不穩定的天氣條件使對蝦養殖變得更加困難;養殖戶必須透過延長池塘休養時間來進行調整,以降低對蝦養殖密度和降低風險。 南部上游地區的蝦類產量預計約為9.9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7%,增長 7%;自 今年7 月以來,隨著蝦價的上漲,養殖戶投放了更多的蝦苗,並在天然水源中發現細菌污染,使得養殖戶更關注疾病預防系統。 「過去10年時間,蝦產業所面臨的損害從2011年以來流行的急死疾病(EMS)問題開始,養殖戶一直試圖盡力靠自己解決問題,以及得到漁業部門的協助,但仍無法克服病害問題;政府必須緊急解決問題,這是泰國蝦養殖合作夥伴的提案,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回復。」艾可蓬表示。 宣布將解決海蝦問題納入國家議程,泰國蝦農聯盟提出了申請解決蝦產業問題的20億銖預算,以在3年內解決蝦病問題,制止過去10年約5500億銖的損失,並奪回500億銖的出口份額;如果政府能夠成功解決上述問題,養殖戶將能夠實現40萬噸的生產目標。」艾可蓬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