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措施退場由澳洲率先鳴槍

2009-10-11 10:24:1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金融海嘯自2008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迄今已逾1年,全球主要國家之政府先後曾採取若干救市措施,尤其是中央銀行在貨幣、利率政策上的一致步調,即引導利率大降、擴增貨幣的政策何時該退場,也持續引起討論。20國集團(G20)於上(9)月的高峰會做出決定,將於下(11)月進行協調。但澳洲準備銀行(RBA)6日率先宣布基準利率由3%上調至3.25%,升息一碼。
 
其實,救市措施的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貨幣政策還有財政政策、貿易政策,甚至還有補貼政策、收購民營企業股權等。有些政策是一次性,譬如,財政政策、補貼政策;但有些是連續性,須要做出反向操作才能復原或退場,貨幣政策就屬此。一次性政策就無所謂退場,但連續性政策就有退場的必要。因此各國對救市措施的退場爭議,主要係針對貨幣政策。
 
美國是此次金融海嘯的震源,至今金融體系處於相對脆弱的狀態,所謂金融改革法案也尚未在國會中討論。在這樣的情勢下,美國財政部或聯準會自然希望一動不如一靜,必須待金融體制改革上路或回穩後,再考慮貨幣政策的退場。同時,美國實質經濟的表現憂喜參半,其中高失業率也成為政府頭痛的問題,所以一直呼籲退場機制言之過早。
 
但對於經濟相對趨穩的國家,則擔心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為物價上漲或其他資產價格的泡沫化埋下隱憂,因而主張應逐步調整貨幣政策,亦即救市措施的退場。既然各國經濟情勢不同,何妨各走各的路?須要繼續寬鬆貨幣的國家保持現狀,須要退場的國家就自行調整貨幣政策,豈不各取所需?何須協調統一步伐?
 
這正是現今世界經濟透過金融連結的特性使然。易言之,貨幣政策的鬆緊、利率的高低,會帶來資金在跨國間的流動,進而抵銷或抑制一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一旦貨幣或利率政策調整,透過資金的進出,一則可能影響匯率,再則可能對利率造成牽動。這也是主要國家間在利率、貨幣政策須要跨國協調的道理之所在。譬如,美國若繼續維持低利率,歐盟提高利率,則資金會由美國流向歐盟,則歐元將被迫升值,打擊歐洲出口;此時,歐盟若欲避免歐元升值,則必須介入匯市買入美元,則歐元區的升息效果就會被抵銷。
 
因此,退場機制的協調應該朝「大同小異」的方向去收斂。所謂「大同」是指貨幣政策方向上要儘量趨同;所謂「小異」是指貨幣政策的調整幅度、廣度及程度,應以各國的經濟條件的差異做個別處理。譬如,寬鬆貨幣政策或低利政策若還不到轉折點,則主要國家須有共識,這是屬於「大同」的部分;但若像中國的房市有過熱現象,則可能須以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或在「十. 一」長假前突然宣布對8項產品停止擴產的方式個別因應。
 
事實上,「小異」的部分也可以適用政府收購民營企業或金融機構股權方面。這可因各國經濟體制的差異,資本市場的胃納與規模作不同之處理。因此,澳洲的突然升息給全球帶來錯愕,G20宜儘速獲得協議,並允許若干彈性可因地制宜。倒是,若欲求全球金融體制的長期穩定,類似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被譽為「歐元之父」的孟岱爾教授所主張,歐元採取盯住美元的政策,倒值得G20成員國好好思索,由此而逐漸恢復「固定匯率」制度,不失為一個穩定世界金融的良策。
关键词:澳洲措施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