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糧票到股票的奇異歷程
2009-10-13 09:58:0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建政60周年大典剛過,大陸以內,紛紛討論6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陸以外,亦秘密研究60年後的國際平衡。從國慶大典所見,大陸的軍事力量,已達到強國的水平,所用的人力物力,亦表現出集權的力量,但有沒有達到富裕的標準呢?
台灣的觀察,似乎比港澳地區更為客觀,所謂旁觀者清,提出另一套說法,就是大陸60年來最重要的變化,反而是從糧票走向股票,人民收了糧票,政府便有能力建軍;國家印出股票,慶典便變得宏偉光輝。從糧票到股票,是最概括化,亦最精警性的比喻,包涵了一些辛酸,以至喜悅,是中國人的驕傲,亦教中國人警惕。
2008年大陸的糧產多達5億2870萬噸,比60年前多了3.7倍,但60年前的人口是今天的40%稍多,今天尚且要輸入糧食,當年的人民,何以能溫飽,與其讓一部分人餓死,不如教全國人半饑,如是在1955年10月,政府發行全國通用糧票,實行糧食定量配給,不久便衍生油票、布票、肉票等,經此一改,大陸亦有餘錢建軍了。
糧票真正解決了饑餓問題嗎?非也,其後的大躍進,以至大饑荒,就算有糧票,亦吃不飽,何況更有人拿不到,或拿不足糧票,再後的文化大革命,由於紅衛兵的不斷活動,糧票的制度,已不能有效運作,早期是有人被鬥死;後來是許多人要餓死,再後來是更多人被打死。死的數目很難估計,預計總有5000萬以上,是早期人口的10%左右。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於勞動力尚未釋放,生產力尚未解放,人民仍然需要糧票,到個體戶出現,市場經濟開始運作以後,人民已可自食其力,無須依賴大鍋飯的制度,糧票的制度,已名存實亡,由糧票的百花齊放,變成一無是處,於是鄧小平南進以後,在1993年宣告停止使用糧票,這是大陸另一次的大躍進,放棄早前的大革命,是政治方式的收歛,社會模式的收正,經濟格式的收改。走的是資本主義的路線,但喊的仍是社會主義的口號。
糧票消失不久,是股票的出現,以上海與深圳作為試點,然後成為交易中心,模仿了香港的程式,本來是香港的微型,到了今天,已是香港的擴大,總市值超過香港,成交金額亦大於香港,其升跌的幅度,甚至大於香港,幾年內翻幾番,1年多前跌了一倍有多,到了最近的高峰,又升了一倍有多。大陸公司在香港上市,已變成一種趨勢。
200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高達30萬670億元,是1952年的77倍,到了今天,應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2,若每年的經濟增長,維持10%以上,15至20年,更可超越美國,變成全球第1。
目前最需要的,是資金的收集、流動,再運用。最好的渠道,是利用股市,如是中國便可進一步成為全球起碼第三大金融中心,目前的策略,是利用香港,甚至聯結香港,最終以上海取代香港。過去透過糧票,政府可節省資金,糧票的歷史任務完成後,便輪到股票,去達成更加複雜的歷史使命。因為股票的作用更加複雜,更為龐大,今天的股票,已為政府累積了更多的資金,成為更具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
台灣的觀察,似乎比港澳地區更為客觀,所謂旁觀者清,提出另一套說法,就是大陸60年來最重要的變化,反而是從糧票走向股票,人民收了糧票,政府便有能力建軍;國家印出股票,慶典便變得宏偉光輝。從糧票到股票,是最概括化,亦最精警性的比喻,包涵了一些辛酸,以至喜悅,是中國人的驕傲,亦教中國人警惕。
2008年大陸的糧產多達5億2870萬噸,比60年前多了3.7倍,但60年前的人口是今天的40%稍多,今天尚且要輸入糧食,當年的人民,何以能溫飽,與其讓一部分人餓死,不如教全國人半饑,如是在1955年10月,政府發行全國通用糧票,實行糧食定量配給,不久便衍生油票、布票、肉票等,經此一改,大陸亦有餘錢建軍了。
糧票真正解決了饑餓問題嗎?非也,其後的大躍進,以至大饑荒,就算有糧票,亦吃不飽,何況更有人拿不到,或拿不足糧票,再後的文化大革命,由於紅衛兵的不斷活動,糧票的制度,已不能有效運作,早期是有人被鬥死;後來是許多人要餓死,再後來是更多人被打死。死的數目很難估計,預計總有5000萬以上,是早期人口的10%左右。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於勞動力尚未釋放,生產力尚未解放,人民仍然需要糧票,到個體戶出現,市場經濟開始運作以後,人民已可自食其力,無須依賴大鍋飯的制度,糧票的制度,已名存實亡,由糧票的百花齊放,變成一無是處,於是鄧小平南進以後,在1993年宣告停止使用糧票,這是大陸另一次的大躍進,放棄早前的大革命,是政治方式的收歛,社會模式的收正,經濟格式的收改。走的是資本主義的路線,但喊的仍是社會主義的口號。
糧票消失不久,是股票的出現,以上海與深圳作為試點,然後成為交易中心,模仿了香港的程式,本來是香港的微型,到了今天,已是香港的擴大,總市值超過香港,成交金額亦大於香港,其升跌的幅度,甚至大於香港,幾年內翻幾番,1年多前跌了一倍有多,到了最近的高峰,又升了一倍有多。大陸公司在香港上市,已變成一種趨勢。
200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高達30萬670億元,是1952年的77倍,到了今天,應已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2,若每年的經濟增長,維持10%以上,15至20年,更可超越美國,變成全球第1。
目前最需要的,是資金的收集、流動,再運用。最好的渠道,是利用股市,如是中國便可進一步成為全球起碼第三大金融中心,目前的策略,是利用香港,甚至聯結香港,最終以上海取代香港。過去透過糧票,政府可節省資金,糧票的歷史任務完成後,便輪到股票,去達成更加複雜的歷史使命。因為股票的作用更加複雜,更為龐大,今天的股票,已為政府累積了更多的資金,成為更具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
关键词: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