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戰開火各方須加節制

2009-10-19 09:34:3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金融海嘯發生以來,主要國家一再重申要避免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免引發貿易戰。不過,在金融海嘯最危急的情況逐漸消退,此時倒看到一樁樁相互報復的貿易保護戰,一再重演,說明在最危急時,也許還有同舟共濟的必要,一旦情勢稍稍和緩,各國間的計較心又起。這與救市措施的退場機制出現各國步調不一的情形類似,這樣的各行其是究竟會有什麼後果,且讓歷史來檢驗。
 
其實,人類固然透過類似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機制來推動自由貿易,但實際上國與國間都有不間斷的摩擦發生。最近一個月可以說是貿易戰火頻開,尤其剛剛躋身全球最大出口國的中國,更是來自各地的箭靶。
 
9月12日美國率先發動對中國採取特保條款,對進口中國的汽車輪胎開徵3年「懲罰性關稅」,逐年為35%、30%和25%。緊接著中國於13日立即宣布對美國汽車和肉雞產品,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9月24日美國對中國和印尼進口銅版紙提起反傾銷調查,25日歐盟對中國生產的無縫鋼管與鋁箔正式開徵5年的反傾銷稅。接著28日中國反擊,對原產於美、韓、日、俄和台灣的進口PVC實施反傾銷措施,為期5年,稅率10-25%。
 
到了10月份,7日美國對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12日中國對美、英、義、台灣等進口尼龍66開徵反傾銷稅,稅率5.3%到37.5%。一個月期間,涉及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事件高達7件,其中,調查案件有3件,正式實施不公平貿易處置的有4件。此外,美國對中國有3件,中國對美國也有3件(其中2件還波及其他國家),另外,歐盟對中國有1件。
 
從上述一個月內的統計顯示,貿易糾紛件數與頻率的確非常高。平均三個工作天就有1件,而且顯然非常具有針對性,這說明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確已成為箭靶。但是由於中國在全球貿易的比重甚高,各國也幾乎難免會將部分產品銷售至中國,這也給了中國政府得以採取報復措施的機會。這是雙方實力的展現,也透露出中國「以戰止戰」的戰術。同時,各相關國家的貿易主管機關手中都擁有相當的籌碼,隨時可以宣戰,也可以應戰。這也正如一般預期的,貿易保護措施千萬不能輕啟戰端,否則通常會引來報復性的回應。
 
當然,如果兩造貿易規模與實力懸殊,或各國經濟對貿易依賴程度差異很大,很可能出現單向的制裁。美國對包括台、韓在內的亞洲四小龍,過去就出現由美國單向對這些亞洲出口國予取予求的貿易保護,例如「301法案」、「特別301法案」等,都是美國以公平貿易之名,而實際具有濃厚貿易保護色彩的法案。
 
據中國的新聞界分析,歐美輪番要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措施,意在壓迫人民幣升值。
 
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析很傳統,意味著壓迫人民幣升值來縮小中國對外貿易的龐大出超。不過,美國聯準會、財政部與白宮總統顧問等首長的最近發言又顯示,維持強勢美元的立場很堅定,這豈不是互相矛盾?所以,這種壓迫升值的傳統推測可能對,可能錯。我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來自美國及歐盟內部揮之不去的高失業率,這才是癥結所在。
 
不過,打貿易戰可否治本解決?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此,我們要呼籲各方要有所節制,避免傷了剛要復甦的全球經濟,千萬不要「掉了疤就忘了疼」!
 
关键词:易戰開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