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海兩岸和談的三項準備
2009-10-20 09:48:4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高層日前傳出兩岸啟動和平協議或軍事互信機制談判前要有些準備功夫,這是一般程序,也是必要條件;但若無心於此,以準備不足為藉口,則大可不必;除非另有隱情,則另當別論。
通過智庫學者趙春山,台灣高層拋出的想法是得先完成三項準備:一是先完成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理協議;二是完成島內建立政治談判的共識,不排除公投的選項;第三要國際社會接受,特別是美日兩國。
馬英九在其任內若能完成這三項準備,兩岸統一自該水到渠成,再無任何異議可言,又何必僅停留在啟動談判的階段。
這三項準備工夫如果換算成工作天的合理需求,例如島內共識,或許要等到民進黨徹底泡沫化,綠營選民同時完成換腦袋工程;退一萬步言,顯然還得由藍營持續推動不懈才有可能。問題出在馬政府啟動此項工程或宣示即將施行,有如綠營啟動「去中國化」或相關公投工程一般的用心用力。所以此一充分共識,根本是說辭而已。與其說是準備,不如說是設置障礙。
再如美日兩國何曾公開反對兩岸啟動政治對話,不都期待兩岸能為亞太和平有所貢獻?趙春山顯然洩露了「天機」,那就是美、日兩國一向反對兩岸和談,兩岸和談的指向就美、日而言,當然是邁向統一。而這正是「天機」的核心,即兩岸可以和解作生意,但不可從事指向統一的和談。
台灣當局何以會通過趙春山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語,例如「我們也不希望美、日(因兩岸和談)和中國關係搞壞」。兩岸所以拖到今天,這和美國介入何待煩言。冷戰時代不談,就算到了今天美國戰略思維依然以中國為假想敵,兩岸要談軍事互信機制,美方即傳話會主動扮演「諮詢」和「後盾」的角色,直視台灣為「附庸」和「馬前卒」。
再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理協議,設若談判完成,其所創造的雙邊利益,台灣方面所得就政經利益言遠超過對岸。這就像三通一般,早已不是對岸急而是台灣急。北京為了統一的長遠利益,必先穩住馬英九的施政優勢,必要提供馬英九充分的經濟利基自不待言。至如未來兩岸發展及走勢究竟產生出什麼願景,足以打下兩岸互信的基礎,馬英九對此反見卻步。
是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兩岸金融監管協議是實,島內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是虛。實者為可能、可望兌現也,也是台灣的需求;虛者乃藉口、別有隱情也。在虛實之間,可以看到馬英九的策略走向,即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管協議最好採取台灣的版本,例如大陸勞工不得入台,大陸農產品不得擴大輸台。這是公開攤牌,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運用。
虛者如島內共識和美日同意,這當然是藉口,但不能說沒有隱情,而且互相影響。假定馬英九不是不想談,但礙於島內政治生態,而馬英九又有連任的壓力,這就不能沒有顧忌。這等於馬英九在向北京傳達個人的處境,而且暗示會有無法承受的負面效應。這就涉及美日兩國在台海地區究竟有什麼重大利益,會和兩岸和談發生衝突,馬英九有義務向支持他的台灣選民作一交代。
馬英九對兩岸政治談判最新的說法是兩岸現在並非「劍拔弩張」,沒有必要也非迫切。難道兩岸非要「劍拔弩長」才有可能走向政治談判桌,談軍事互信機制?如果馬英九不是無心之失,兩岸互動和互信勢必大打折扣。
北京知道馬英九的想法?趙春山說明,曾經通過相關管道,向北京傳達。這意味北京早在趙春山公開宣示前已有所掌握。準此,馬英九似乎很能周旋於藍綠兩岸和美日國際社會之間,就不知與其周旋者如何看待馬英九,特別是藍營支持者。
通過智庫學者趙春山,台灣高層拋出的想法是得先完成三項準備:一是先完成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理協議;二是完成島內建立政治談判的共識,不排除公投的選項;第三要國際社會接受,特別是美日兩國。
馬英九在其任內若能完成這三項準備,兩岸統一自該水到渠成,再無任何異議可言,又何必僅停留在啟動談判的階段。
這三項準備工夫如果換算成工作天的合理需求,例如島內共識,或許要等到民進黨徹底泡沫化,綠營選民同時完成換腦袋工程;退一萬步言,顯然還得由藍營持續推動不懈才有可能。問題出在馬政府啟動此項工程或宣示即將施行,有如綠營啟動「去中國化」或相關公投工程一般的用心用力。所以此一充分共識,根本是說辭而已。與其說是準備,不如說是設置障礙。
再如美日兩國何曾公開反對兩岸啟動政治對話,不都期待兩岸能為亞太和平有所貢獻?趙春山顯然洩露了「天機」,那就是美、日兩國一向反對兩岸和談,兩岸和談的指向就美、日而言,當然是邁向統一。而這正是「天機」的核心,即兩岸可以和解作生意,但不可從事指向統一的和談。
台灣當局何以會通過趙春山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語,例如「我們也不希望美、日(因兩岸和談)和中國關係搞壞」。兩岸所以拖到今天,這和美國介入何待煩言。冷戰時代不談,就算到了今天美國戰略思維依然以中國為假想敵,兩岸要談軍事互信機制,美方即傳話會主動扮演「諮詢」和「後盾」的角色,直視台灣為「附庸」和「馬前卒」。
再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理協議,設若談判完成,其所創造的雙邊利益,台灣方面所得就政經利益言遠超過對岸。這就像三通一般,早已不是對岸急而是台灣急。北京為了統一的長遠利益,必先穩住馬英九的施政優勢,必要提供馬英九充分的經濟利基自不待言。至如未來兩岸發展及走勢究竟產生出什麼願景,足以打下兩岸互信的基礎,馬英九對此反見卻步。
是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兩岸金融監管協議是實,島內共識和國際社會接受是虛。實者為可能、可望兌現也,也是台灣的需求;虛者乃藉口、別有隱情也。在虛實之間,可以看到馬英九的策略走向,即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管協議最好採取台灣的版本,例如大陸勞工不得入台,大陸農產品不得擴大輸台。這是公開攤牌,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運用。
虛者如島內共識和美日同意,這當然是藉口,但不能說沒有隱情,而且互相影響。假定馬英九不是不想談,但礙於島內政治生態,而馬英九又有連任的壓力,這就不能沒有顧忌。這等於馬英九在向北京傳達個人的處境,而且暗示會有無法承受的負面效應。這就涉及美日兩國在台海地區究竟有什麼重大利益,會和兩岸和談發生衝突,馬英九有義務向支持他的台灣選民作一交代。
馬英九對兩岸政治談判最新的說法是兩岸現在並非「劍拔弩張」,沒有必要也非迫切。難道兩岸非要「劍拔弩長」才有可能走向政治談判桌,談軍事互信機制?如果馬英九不是無心之失,兩岸互動和互信勢必大打折扣。
北京知道馬英九的想法?趙春山說明,曾經通過相關管道,向北京傳達。這意味北京早在趙春山公開宣示前已有所掌握。準此,馬英九似乎很能周旋於藍綠兩岸和美日國際社會之間,就不知與其周旋者如何看待馬英九,特別是藍營支持者。
关键词: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