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農問題有成「下個全球危機」之說
2009-10-21 10:45:55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狄奧弗(Jacques Diouf)日前在羅馬「世界糧食日」論壇上說,世界人口增長趨勢繼續發展;而餵飽人類肚皮所需的糧食則明顯不足。要緩解此一矛盾現象的壓力,改善農業、擴大食糧生產,是今後的唯一選擇。尤其要注意的是,到2050年人口將從目前的67億,增為91億。推估食糧產量要比現在多70%,才能免於路有餓殍。這類說法,近年時有所聞,但矛盾現象卻有增無減,即使是各國負責的糧農官員也只有滿臉無辜表情。直到去(2008)年5月初,石油和糧價聯袂飆漲,有的地方甚至有錢都找不到糧。當時社會不安到極點,海地、象牙海岸等極窮國家還爆發暴動,這時候糧農問題終成顯學,普遍覺得非下決心解決不可。所以今年世界糧食日狄奧弗托出的分析,真實也難解,卻非全力以赴,方不致釀成大禍。
世界各地切莫以為農糧組織在金融海嘯甫露達於谷底訊息時,放話缺糧是徒亂人意,增加問題的複雜性。事實上從去年5月石油和食糧價錢攀升,基本問題還在,只是隨後出現的金融海嘯太猛烈。石油因舉世經貿衰退而價格劇降,糧食困難則因執事者無力兼顧而遭棄置,所有改良措施和相關政策,幾全停擺。這段處理糧農的關鍵期間,偏偏發生若干人力無法化解的暖化和氣候異變等災害,形成糧農主客觀條件變得弱化的現象。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負有帶領國際致力於對抗飢餓的糧農組織,將相關消息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真象,是正確的。
糧農問題遭遇困難,今年6月間就已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根據糧農組織的報告,今年全球飢餓人口估算為10億2000萬,是歷史新高,也就是世界上每6人就有1人吃不飽。全球深陷經濟危機和糧價居高不下,則是飢餓人口遞增的主要原因。這些吃不飽的人,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就有6億4200萬。和去年相比多約10.5%,而且飢餓人口上升的速度遠超過成長速度。狄奧弗提出警告,「無聲的飢餓危機」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因而要求各國及時採取行動。
當困厄接連出現,糧農改革行動較以往艱難複雜,顯屬必然,但也是非以全力投入不可的項目。亞洲國家長期以來重視高成長的製造業、發展高新科技,對農業現代化卻相當輕忽。經歷過油糧危機、金融海嘯衝擊後,把部分注意力移回傳統產業的更新與健全發展,建立提振農業生產力的政策,應該是強化糧農行動的主軸。尤其是今後數十年,糧食需求量因人口攀升而快速加大,若農業政策再不調整、投資再不增加、務農人力繼續流失,缺糧和飢餓的問題將難有解決之日。
糧農危機壓力愈大,愈令人懷念上(9)月逝世、有「綠色革命之父」尊稱的挪威裔美國農業學家波勞(Norman Borlaug)。這位畢生致力提升農作物產量的人道主義者。培育高產量且抗病的品種。吸引其他專家投入水稻和玉米等穀類改良,帶動20世紀後半葉的綠色革命。讓開發中國家免於發生饑荒,所拯救人的性命可以億計,因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當他以92歲高齡,於2006年5月到馬尼拉出席亞洲開發銀行論壇時,猶強調世上仍有許多可憐挨餓的人,殷囑莫要忘記。在現階段糧農問題被稱為「下個全球危機」的時際,波勞的精神和貢獻,應是引領扭轉危機的指箴之一。
討論和面對糧農議題,泰國應是具有重要發言地位的經濟體之一。泰國有年輸出950萬公噸稻米的紀錄,高居亞洲首位,去年糧食危機期間,對國際稻米市場的穩定,有其非常大的貢獻。現在新的缺糧現象又告出現,泰國政府和民間正應合理調整產業政策,將政府支出做正確的配置,莫吝於在改善生產力或增加耕種面積上多花錢,務必為亞太飢民做更多貢獻。
世界各地切莫以為農糧組織在金融海嘯甫露達於谷底訊息時,放話缺糧是徒亂人意,增加問題的複雜性。事實上從去年5月石油和食糧價錢攀升,基本問題還在,只是隨後出現的金融海嘯太猛烈。石油因舉世經貿衰退而價格劇降,糧食困難則因執事者無力兼顧而遭棄置,所有改良措施和相關政策,幾全停擺。這段處理糧農的關鍵期間,偏偏發生若干人力無法化解的暖化和氣候異變等災害,形成糧農主客觀條件變得弱化的現象。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負有帶領國際致力於對抗飢餓的糧農組織,將相關消息提出來,讓大家知道真象,是正確的。
糧農問題遭遇困難,今年6月間就已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根據糧農組織的報告,今年全球飢餓人口估算為10億2000萬,是歷史新高,也就是世界上每6人就有1人吃不飽。全球深陷經濟危機和糧價居高不下,則是飢餓人口遞增的主要原因。這些吃不飽的人,集中在開發中國家,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就有6億4200萬。和去年相比多約10.5%,而且飢餓人口上升的速度遠超過成長速度。狄奧弗提出警告,「無聲的飢餓危機」將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因而要求各國及時採取行動。
當困厄接連出現,糧農改革行動較以往艱難複雜,顯屬必然,但也是非以全力投入不可的項目。亞洲國家長期以來重視高成長的製造業、發展高新科技,對農業現代化卻相當輕忽。經歷過油糧危機、金融海嘯衝擊後,把部分注意力移回傳統產業的更新與健全發展,建立提振農業生產力的政策,應該是強化糧農行動的主軸。尤其是今後數十年,糧食需求量因人口攀升而快速加大,若農業政策再不調整、投資再不增加、務農人力繼續流失,缺糧和飢餓的問題將難有解決之日。
糧農危機壓力愈大,愈令人懷念上(9)月逝世、有「綠色革命之父」尊稱的挪威裔美國農業學家波勞(Norman Borlaug)。這位畢生致力提升農作物產量的人道主義者。培育高產量且抗病的品種。吸引其他專家投入水稻和玉米等穀類改良,帶動20世紀後半葉的綠色革命。讓開發中國家免於發生饑荒,所拯救人的性命可以億計,因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當他以92歲高齡,於2006年5月到馬尼拉出席亞洲開發銀行論壇時,猶強調世上仍有許多可憐挨餓的人,殷囑莫要忘記。在現階段糧農問題被稱為「下個全球危機」的時際,波勞的精神和貢獻,應是引領扭轉危機的指箴之一。
討論和面對糧農議題,泰國應是具有重要發言地位的經濟體之一。泰國有年輸出950萬公噸稻米的紀錄,高居亞洲首位,去年糧食危機期間,對國際稻米市場的穩定,有其非常大的貢獻。現在新的缺糧現象又告出現,泰國政府和民間正應合理調整產業政策,將政府支出做正確的配置,莫吝於在改善生產力或增加耕種面積上多花錢,務必為亞太飢民做更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