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14日電】2019(第十屆)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暨推介展示會14日在廣西南寧開幕。來自中國—東盟以及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等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名與會嘉賓圍繞保護環境的礦業發展政策與實踐、重要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地學合作機制與前景等議題,共話礦業互利合作,促進經濟共贏發展。 中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淩月明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礦業一直是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長期以來,中國自然資源部與東盟國家礦業主管部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為中國—東盟礦業合作營造了良好環境。中國願與東盟各國積極推進礦業的全產業鏈和深加工合作,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礦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嚴植嬋表示,廣西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省區,願與東盟各國攜手共進,加強交流對接,務實推進礦產合作項目的建設,深化在礦產勘查開發、礦業信息交流、礦業人才培訓、礦產品貿易,以及礦業設備技術、礦業物流運輸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各方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礦產開發、互利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柬埔寨礦產能源部國務秘書撒提拉對中國—東盟礦業合作成效表示贊賞。他說,近年來,藉助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這一平台,該國完成了海洋地學與海岸帶地質災害合作項目、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合作調查,建立了柬埔寨國家地質實驗室。希望未來能進一步深化東盟—中國礦業合作,為柬埔寨採礦及油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同樣看好中國—東盟礦業合作前景的還有老撾(寮國)能源礦產部副部長布琶。她介紹說,老撾礦產儲量非常大,目前該國礦業方面已有152家公司,涉及240個項目。礦產行業已成為該國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 布琶同時強調,礦業發展雖好,但其對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東盟和中國應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盡可能減少礦產開發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產生的負面影響。 菲律賓環境與自然資源部副秘書長=卡吉雅對此表示認同,她說:開採礦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有責任讓子孫後代能够進一步地去享受自然資源所帶來的福祉。她建議,應從改變礦業的開採方式入手,將環境保護理念貫穿到礦業作業的全流程中,使各方共同參與。 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從2010年創辦以來,經過多年的務實合作和發展,共識不斷增強,領域不斷擴大,機制不斷完善,成果不斷豐富。論壇影響力從東南亞擴展到中亞、西亞、非洲和歐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屆論壇新增了埃塞俄比亞、摩洛哥等5個一帶一路國家的官員、專家和企業代表參會。 埃塞俄比亞礦產與石油部副部長阿費塔表示,希望藉助論壇互通有無,探討政策制定者、公司企業、投資者以及行業其他利益相關方所共同面臨的關鍵挑戰。同時,繼續探索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礦業合作,實現雙贏結果,進一步加強中國、東南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