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組/北京26日電】對於教育部一紙答覆所引發的「應不應該降低英語教學比重」爭議,中國媒體發表評論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多次強調「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在此前提下若不強化外語教學,中國將失去競爭力。且「學英語」近年被「符號化」且產生了某種情緒,事實上,學英語與文化自信並不對立,沒必要聯想那麼多。 新京報評論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交往越來越常態化,基礎教育階段的外語課時及考試分值維持既定標準,從而幫助更多學生提升外語基本素養,的確有著很強的現實必要性。讓外語在各級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占據一定的比重,也是未來進一步加強我國社會對外開放、促進各國人民互相交流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大環境下,若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減少外語普遍性教學,意味將對社會不同群體帶來相應不公平。比如,低收入家庭要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就可能面臨經濟負擔的增加。目前該做的,是在既定的教學時長內,讓學生的外語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不是完全淪為「應試化」,變成「啞巴外語」。 紅星新聞評論指出,近些年很多關於英語的討論已經超出一種學科,有人把它符號化了,對一門語言寄予了過多的價值內涵,產生了某種情緒。就好像人大代表建議裡「降低英語教學比重」和「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教學」兩個教學內容似乎相互對立。但英語學習和文化自信其實並不對立。 評論認為,這是一種主觀聯想,比如對化學、物理教學的建議,就幾乎沒有人把這兩者和「中國文化」關聯起來。學一門外語,沒必要聯想那麼多。應讓語言回歸語言,學科回歸學科,這是對教育規律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