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30年的政治反思
2006-07-28 13:24:01 作者:udnbkk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唐山市為之籌備半年,展開全面整治,要以嶄新的市容市貌,舉行「紀念抗震30周年」的系列活動。這1紀念活動也被列為中國近期大事,預定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出席唐山的紀念活動,全國各地也有配合性的活動舉行。
唐山市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7.8級強烈地震,官方統計說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1座100萬人口的城市,數秒間被摧毀,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轉瞬間消失。而大地震中,整個京津地區,也受到波及。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夢魘,至今仍在華北大地漂浮。
30年後,唐山成為震後崛起新型城市,總人口多達71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已近300萬,成為全國較大城市之1。而唐山重建30年,市政現代化水平較高,先後獲得多個國際性人居、環境改善獎項。唐山工業重整後,也再度成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進入全中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之列,也提前進入小康社會。紀念大地震30周年,對唐山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今年中國將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列入全國性大型政治活動,還有多重考慮,同期打包紀念的,還有河北邢台大地震40周年、中國防震減災40周年。於此,官方不同部門下發多份文件,要求以唐山大地震紀念活動為核心,突出宣傳防震減災成就,提高防震減災的社會意識,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同時要以新唐山的崛起,來宣傳中國領導的英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對於胡錦濤出席唐山的紀念活動,溫家寶等人出席北京等地活動的安排,是因歷史和政治的考量。此前,鄧江兩代都高度關注唐山。鄧小平在1978年9月19日,出訪北韓返京途中,要求專列停在唐山,專門對唐山震後重建的規劃,作出指示和安排。江澤民則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專程到唐山考察。這令今天的中國領導層,也將對唐山紀念活動高度重視。
回顧歷史,唐山大地震10周年之時,是改革開放第1波浪潮,也是中國出現重大權爭的前夜,當時紀念唐山大地震,重點放在政治上,是感謝黨和政府、解放軍和全國人民對唐山、對唐山人的關懷和支持;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際,是改革開放第2波,市場經濟初建,江澤民大位初穩,紀念重點放在經濟,宣傳唐山20年經濟的重建。今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的是「抗震30周年」,重點放在防震減災的成就之上,放在提高防震減災的全民意識之上,同時拉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理念的宣傳。
此時此際,唐山除總結成就,應有必要反思,特別是發展的反思。以今天的唐山來說,雖說有30年震後重建,經濟和社會有新發展,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開灤煤礦的開採已深達500米,帶來唐山的大面積採空和下沉塌陷;又如唐山的貧富分化,也已相當嚴重,既有駕「寶馬」「悍馬」的礦主,又有月入500元人民幣的下崗工人。工業文明和小農文化,在這座新城幽默地雜揉。
但十分敏感的是,今年還是「文革」爆發40周年,而唐山大地震這場天災的發生,正是伴隨著「文革」這場人禍的結束。在歷史的塵土淹埋下,這場天災和人禍,其實又有著諸多的聯繫,既有震前的預報,被因政治的原因而瞞報,又有震後的救災,被以「自力更生」的極左思路,拒絕國際援助,一些人為錯失由之而生。直到30年後的今天,對唐山大地震的慘情,還被嚴格控制不准回顧。
由全中國來看,自然災害是基本國情,政治災害還有深藏的基因。以唐山大地震為由頭,更應有深入的政治反思。在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令防震減災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之際,既然「文革」這場人為的政治災難不准反思,不妨圍繞大地震天災,對塵封的極左思潮、政治權爭認真清理,提升全民防止和減少政治災難意識,引領出政治上防震減災的新路。
唐山市1976年7月28日凌晨發生7.8級強烈地震,官方統計說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1座100萬人口的城市,數秒間被摧毀,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轉瞬間消失。而大地震中,整個京津地區,也受到波及。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夢魘,至今仍在華北大地漂浮。
30年後,唐山成為震後崛起新型城市,總人口多達71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已近300萬,成為全國較大城市之1。而唐山重建30年,市政現代化水平較高,先後獲得多個國際性人居、環境改善獎項。唐山工業重整後,也再度成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進入全中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之列,也提前進入小康社會。紀念大地震30周年,對唐山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今年中國將紀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列入全國性大型政治活動,還有多重考慮,同期打包紀念的,還有河北邢台大地震40周年、中國防震減災40周年。於此,官方不同部門下發多份文件,要求以唐山大地震紀念活動為核心,突出宣傳防震減災成就,提高防震減災的社會意識,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同時要以新唐山的崛起,來宣傳中國領導的英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對於胡錦濤出席唐山的紀念活動,溫家寶等人出席北京等地活動的安排,是因歷史和政治的考量。此前,鄧江兩代都高度關注唐山。鄧小平在1978年9月19日,出訪北韓返京途中,要求專列停在唐山,專門對唐山震後重建的規劃,作出指示和安排。江澤民則在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專程到唐山考察。這令今天的中國領導層,也將對唐山紀念活動高度重視。
回顧歷史,唐山大地震10周年之時,是改革開放第1波浪潮,也是中國出現重大權爭的前夜,當時紀念唐山大地震,重點放在政治上,是感謝黨和政府、解放軍和全國人民對唐山、對唐山人的關懷和支持;唐山大地震20周年之際,是改革開放第2波,市場經濟初建,江澤民大位初穩,紀念重點放在經濟,宣傳唐山20年經濟的重建。今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紀念的是「抗震30周年」,重點放在防震減災的成就之上,放在提高防震減災的全民意識之上,同時拉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理念的宣傳。
此時此際,唐山除總結成就,應有必要反思,特別是發展的反思。以今天的唐山來說,雖說有30年震後重建,經濟和社會有新發展,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開灤煤礦的開採已深達500米,帶來唐山的大面積採空和下沉塌陷;又如唐山的貧富分化,也已相當嚴重,既有駕「寶馬」「悍馬」的礦主,又有月入500元人民幣的下崗工人。工業文明和小農文化,在這座新城幽默地雜揉。
但十分敏感的是,今年還是「文革」爆發40周年,而唐山大地震這場天災的發生,正是伴隨著「文革」這場人禍的結束。在歷史的塵土淹埋下,這場天災和人禍,其實又有著諸多的聯繫,既有震前的預報,被因政治的原因而瞞報,又有震後的救災,被以「自力更生」的極左思路,拒絕國際援助,一些人為錯失由之而生。直到30年後的今天,對唐山大地震的慘情,還被嚴格控制不准回顧。
由全中國來看,自然災害是基本國情,政治災害還有深藏的基因。以唐山大地震為由頭,更應有深入的政治反思。在提高全民防震減災意識,令防震減災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之際,既然「文革」這場人為的政治災難不准反思,不妨圍繞大地震天災,對塵封的極左思潮、政治權爭認真清理,提升全民防止和減少政治災難意識,引領出政治上防震減災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