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民心厭戰 探索中期選舉的動向
2006-08-14 11:39:1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聯邦參議院有100位參議員。依憲法規定,每2年改選3分之1席次。今年11月期中選舉,康乃狄克州的李柏曼參議員將競選連任,但9日舉行的民主黨內初選中,以1萬票的差距落選。雖然這僅是1個州內的政黨初選,但卻具有重大的指標作用,對中期選舉動向將有複雜的影響,兩黨選務專家和社會公眾都寄予極大注意,紛紛探索這究竟含有甚麼意義。
這場初選僅僅涉及1席進退,何以會引起這麼大的重視?第1、近25年來,現任參議員競選連任,在黨內初選受挫者僅有3人。自2000年以後,連任獲勝的比例高達98%。第2、李柏曼曾連任3屆參議員,更是2000年大選時,民主黨推出的副總統候選人,2004年並曾角逐總統提名,稱得上資深望重。
資深望重的李柏曼為何會敗給1個「政治經驗等於1張白紙」的拉蒙特手下?唯一的原因便是李柏曼從911驚爆之後,一直支持布希總統進兵伊拉克的決策。拉蒙特則旗幟鮮明,以反戰和要求立即撤兵為競選的主調。康州政壇一向尊重傳統,率由舊章。這次民主黨初選的結果,顯示民心厭戰的情緒升高,要用選票突破現狀。
布希「先發制人」的戰略,在伊拉克未獲得滿意的成果。3年來美軍陣亡者超過2550人,平均每年超過800人。3年的戰費3190億美元,即使部分撤兵實現,1年仍需800億美元。人財物力消耗如此之大,伊境自殺炸彈日有數起,民主化進度遲緩。美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國內的經濟民生問題因應為難,反戰呼聲越來越顯得理直氣壯。志在奪回國會兩院優勢的民主黨,當然要掌握民心趨向,對白宮和共和黨展開猛攻。民主黨內溫和派重臣李柏曼遂成為首當其衝、去之而後快的對象。
共和黨的反應,副總統錢尼的話具有代表性,他指責民主黨極端自由派得勢,讓老成謀國的李柏曼落選,無異助長了恐怖分子的氣燄。可見共和黨打的仍是「安全牌」,美軍長駐伊拉克,是為「拒敵境外」。此說振振有詞,但相信的人越來越少。
民心如水,載舟覆舟之間,因外在環境隨時會有變化。伊拉克乃至中東的形勢的張弛,美國國內反恐的得失,甚至像剛剛放映的「世界貿易中心」這部電影喚回的記憶,社會心理都會發生轉移作用。反戰心態能否持久,有待觀察。
回想1968年越戰高潮之時,民主黨參議員麥卡錫在新罕普什爾州總統初選中異軍突起,迫使詹森總統退出競選,使共和黨尼克森東山再起。4年之後,另1位反戰的參議員麥高文獲得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可是,1972年大選結果,尼克森1面倒大勝,麥高文只獲得17張選舉人票。往事歷歷,反戰未必是選戰取勝的保證。共和黨策士們現在就指責民主黨是「極左派當權,連李柏曼這樣的溫和派也要排除」。
事實上,李柏曼在黨內本有一些號召力。如前總統柯林頓和參議員巴克塞等,1個月前都曾為他站台助選。不過初選揭曉之後,拉蒙特的地位顯然增強。
李柏曼坦承落敗,可是他宣布以獨立身分繼續競選;一旦當選,他承諾和民主黨同1步調。民主黨內大牌出面勸阻,就怕選下去讓共和黨候選人漁翁得利。
兩黨政治有競爭亦有調和。李柏曼支持對伊作戰,有跨越黨派界線、協力反恐的意義。在反戰浪潮激盪之下,他的調和作用越來越低,連家鄉的黨同志也不再支持他。這種微妙的變化,將是美國中期選舉乃至2年後總統大選值得注意的關鍵。不過,民主黨不能單靠反戰口號,以免重蹈麥高文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