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人民幣淹腳目」的挑戰

2006-08-17 10:52:18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全球經濟普遍降溫,中國不僅經濟成長率一枝獨秀,而且3年來一再進行宏觀調控,期望經濟能夠軟著陸。但不論如何升息、調高存款準備率、以行政手段抑制房價,其成長率則是愈控愈高。因此,在3個月之內3度調高存款準備率,從8%提高到8.5%,以凍結人民幣1500億元;如果仍然不能奏效,恐怕就要靠人民幣升值一途了。

第2季經濟成長率達到令人咋舌的11.3%,使得上半年中國經濟以接近11%的高速增長,當然人人都會認定中國經濟已經過熱;再不趕快降溫,後果不堪設想。回顧過去40年中國經濟走勢,這樣高的成長率的確常沒有好下場。有1首順口溜十分傳神地勾勒出經濟波動的規律:「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目前所處的狀態應屬經濟過熱的亂局,因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一亂就收」,「一收就死」,讓大陸經濟自高空直摔而下。

不過,將目前超高成長率的狀態歸為亂局,似乎不太恰當。過去每遇經濟高速成長,必定同時出現2位數字的嚴重通貨膨脹。但是這幾年來,成長率1年高似過1年,物價水準卻極端平穩,與過去的經驗大相徑庭。因而使得經濟過熱這個問題失去了急迫性,中國當局「一亂就收」的力度自然就十分輕微,乃造成愈控愈熱的反常後果。

這個現象有许多值得尋味之處。首先,成長率飆高,而物價上升幅度則十分溫和,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狀況。事實上,近10年來,除了少數特例,全球物價都異常平穩。過去上漲2位數才高度警戒,如今只要超過2%,大家就驚慌失措。始作俑者,正是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數10億廉價勞力湧進國際市場,急速降低勞力成本;因而就在5年前,中國大陸、日本、台灣、香港猶為通貨緊縮所苦。這固然斬斷了經濟快速成長必然帶來嚴重通貨膨脹的歷史現象,但同時懈怠了各國政府面對經濟不正常增長時努力加以對治的決心,而埋下未來資源錯誤配置、產能不當增長的後遺症。

其次,中國目前經濟高速成長、各大城市房地產市場狂飆的熱潮,其主要原因正在於連年出超大幅增長,今年上半年已逾600億美元,全年勢將達1200億美元。由於中國仍強力管制外匯,因而使人民幣存量同比擴張;1200億美元的出超,就會導致人民幣強力貨幣擴張近1兆,再加上銀行貨幣以此為基礎倍數增加,1年貨幣存量即增加數兆,連續若干年,豈能不造成「人民幣淹腳目」的現象?

回想20年前的台灣,在10大建設次第完成後,出超年年增加,同樣為了沖銷外匯大增,促使新台幣大幅升值的壓力,任令新台幣淹腳目,導致房價與股價狂飆。中國目前的狀況,幾乎就是台灣金錢遊戲時代的翻版。台灣的慘痛經驗是,新台幣仍不免被迫大幅升值,進口管制大幅開放,加工成本一夕暴增逼迫產業大批出走,結束了台灣經濟高速成長30年的輝煌年代。中國不趕緊改弦更張而重蹈覆轍,就噬臍莫及了。

面對這樣的挑戰,微幅提高存款準備率或升息,力度太薄弱;收縮1500億人民幣,與每年以數兆人民幣增長的資金相比,豈不是杯水車薪?釜底抽薪之計,當是努力抑制出超。今年前7個月大陸進出口總值接近1兆美元,比去年又增加了23.1%,其中出口增幅仍高達22.6%,顯示出超增長並未減緩。

減少出超,不外升值與增加進口、降低出口兩途。中國當局極力避免升值,主要是擔心牽動太大,逼迫许多已在微利邊緣苟延殘喘的出口廠商無法生存。既然如此,則大幅增加進口,可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透過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大事進口國外的機械設備、關鍵零組件乃至知識產品,可以快速提高其國內生產力與技術水準,加速產業升級;大量進口消費用品,可以刺激國內產業提升產品品質,加惠消費者改善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消耗大量外匯,可減緩人民幣淹腳目的壓力,更可紓解人民幣升值的急迫性。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