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何拒非邦交國參加維和
2006-08-24 11:09:0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以色列軍隊與真主黨游擊隊在黎巴嫩南部的衝突,已在聯合國安理會頒下停火令生效後正式停火,當中雖也發生零星駁火事件,但未影響停火的整體態勢。為什麼能說停就停呢?在以色列方面來說,他們已把真主黨的軍事設備破壞得差不多了,真主黨被收拾得幾乎已無還手之力。真主黨的後台敘利亞也在此役中飽受輿論指責,感受到被國際社會孤立,亟不想繼續與眾為敵,故也減少了對真主黨的支持,這使真主黨也產生無力感,作亂殺人自然沒有以前那樣起勁了。
如果不是這樣,在聯合國維和部隊還未部署完備,以色列軍隊已經撤出南黎的現在,真主黨若要鬧事的話,到處是適當的時間與機會。目前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不到2000人,以軍已不再等待,自行撤出,將控制權留給黎巴嫩政府軍接管。真主黨碰上這難得的機會,大可以出來大肆搗亂,破壞停火協定,但他們居然並沒有這樣做,這說明他們累了,或是失去搗亂的條件,於是南黎巴嫩這場衝突終得以告1段落。
聯合國維和部隊,可謂枝節橫生,到現在還理不清1個頭緒來,聯合國要求各國共同出兵1萬5000人,前往黎南執行維和任務,主力來自歐洲國家,充當1萬5000名黎國政府軍的維和後盾。法國原答應派兵的,但至今未曾派出,義大利表示願意派兵3000人,以色列總理歐梅特並要求義大利擔任國際部隊的主導角色,但義軍也仍未到步。
歐洲國家之所以遲遲其行,是因為在1990年代期間曾有未能遏止波士尼亞種族大屠殺的前車之鑑,所以堅持必須釐清維和部隊的指揮權誰屬,與接戰守則再出兵。
法國外交部1名發言人表示:「維和任務曾有因為定義不清而失敗的前例。波士尼亞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這1次我們堅持先得到解答。」另1名法國官員指出,義大利、西班牙、芬蘭也曾提出相同的疑問。維和部隊籌組問題引起混亂,使各方更擔心聯合國斡旋生效的停火協議可能遭到破壞。
此外,另1個問題是,作為伊斯蘭國家的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卻表示願意派兵參加這次的維和行動,歐洲國家本來對這次維和行動已不怎樣熱情,一旦出現了過去並不熟悉的新伙伴,遂宣布必須在把一切問題釐清之後,才能出兵。
數名以國高級官員曾指出,馬、印、孟這些國家,均未與以色列建立邦交,他們認為與以無邦交的國家,不宜出兵參加維和。以色列總理歐梅特20日公開宣布:「我們不同意與以色列沒有邦交的國家加入多國維和部隊。」
以國外交部也表示,進駐黎南的國際維和部隊必須能夠與停火協議的相關各方對話。那意思是說,倘若各方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目標,維持和平的宗旨,無法溝通,造成矛盾或引起衝突,豈不是欲治反亂?
在黎南發生的衝突,是以色列軍隊與真主黨之間的武裝衝突,也是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戰爭。現在要由聯合國指派會員國軍隊到黎南執行聯合國的停火令,維持和平,派屬於伊斯蘭教國家的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軍隊前往維和,的確不太合適。因為馬、印、孟的軍隊也都是伊斯蘭教徒,要他們去調解伊斯蘭教徒與猶太教徒之間的衝突,他們由於本身的宗教信仰,很難維持絕對公正的立場,很難避免作出偏袒1方的決定,這種決定,如果又與其他國家的維和部隊立場互相牴觸,那就不但發揮不到維和的作用,而且亂上加亂,可能爆發出新的衝突因素來。
但以色列不敢明指這1點,只說反對與以色列沒有邦交的國家派兵參加維和,可說是很客氣婉轉了。
不過,無論如何,直到今天為止,恐怖主義還是受全球一致否定的,所以,賓拉丹之流恐怖主義首腦發出的號召,並不獲得任何伊斯蘭國家的認可。他們今天所能擴大的恐怖行動,還只是與人類為敵的恐怖主義在作怪,沒有人認為那是兩種不同宗教文明的衝突,如果有1天,大家受恐怖主義的誤導,認同這是兩大宗教文明你死我活的衝突,那時這個世界也就走到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