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與美國投資貿易關係新進展
2006-08-29 11:33:4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東盟10國經濟部長會議,日前和美國草簽了1項促進貿易暨投資公約。這類公約尚不算是自由貿易協定,到公約最後敲定前還有若干必要的程序。但相關協定代表著東盟和其最大貿易夥伴美國間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同時也是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7月間一連串談判破裂後,趨向與亞洲地區簽訂較小型經貿協定的態度。美國是東南亞地區主要的投資國之1,美國與東盟國家經貿紐帶源遠流長,雙方貿易投資新約出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應是相關情勢促成的1項行動而已。
在東盟與美國貿易與投資公約醞釀期間,美國國務卿賴斯率主管東亞暨太平洋事務的副國務卿希爾,於7月下旬東盟外長第39屆年會時,蒞臨吉隆坡並與東盟外長們簽署了1項5年期的「行動計畫」。目的在促進雙方貿易、投資暨政治的緊密關係,做為進一步推展貿易投資的機制。當時外界對所謂行動計畫的內容,所知不多,但已能感覺到美國對東盟的大動作,東盟與美國貿易投資架構協議之類文件,呼之欲出。果然雙方貿易投資公約終完成了初簽,所不同的是行動計畫所提及的「政治關係」未見透露。和外界曾有風聲的「美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也尚不同,但其為自貿協定奠立基礎,則是毋庸置疑。
美國經營東南亞,時有冷熱不同的表現,多年來動用500億美元於經貿市場,在南洋市場算是大錢。但在美方的對外投資上,為數箋箋,是不成比例的數字,何況大部分已告回收了。這回美方之所以對南洋轉趨熱絡,態度也變得謙和一些,主要的原因是世貿組織談判,從整體整合到杜哈議題磋商,每下愈況,最後居然戛然終止,何時能重開談判,遙遙無期。這般發展,使近年一直呈現的世貿與區域貿易組織「雙主軸運作」現象,發生了重大變化。世貿整合不成,區域的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又蔚然成風,成為當今顯學。美方乃驚覺到茲事體大,再也不能自恃國大,對南洋國家恣意相對,時冷時熱。乃回首垂青於區域「小型」經貿組織,連續於7、8兩月參與東盟部長級會議,推出雙方貿易投資公約,見風轉舵,是美國翻雲覆雨的一貫表現。
美方對南洋國家冷落時,國務卿賴斯可把相沿20餘年的慣例不顧,2005年屆東盟年會不予參加,東南亞領袖不爽情緒溢於言表。但2006年又扣緊東盟關係紐帶,積極促成雙方貿易投資公約,實是形勢使然。這次東盟經濟部長會議,10國部長全部同意向本國領袖建議提前5年、於2015年成立單一經濟區,以實現東盟經濟社會的目標,確保南洋地區維持競爭力。東盟積極整合的態度,是足以令外人側目的,此一又稱為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經貿機構,能不能順利設立、或設立後能不能如願推動爭取外資、推動自由貿易項目,尚待進一步觀察。但是東盟組織參與的機構,從「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到「東亞自由貿易集團」(或稱「泛亞自由貿易區」)等,美國都遭排除在外。也许美國對東亞新興國家的經貿項目缺乏興趣,但區域組織的實質活動未得列名,難免有「孤立」感覺。及時和東盟簽出貿易投資公約,至少心理上較安穩一點。
南洋國家近年展現的不斷整合和經濟改革,加強了本身在亞洲地區的分量和角色,扭轉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觀感。由於國際間天災人禍不斷,東盟在區域安全、反恐和人道救助等方面,也有賴於來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全力協助。這回東盟和美國草簽投資貿易公約,對於自信的建立、和國際接軌的積極態度、表達充分的善意,都有正面的貢獻,值得妥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