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內外結構失衡亟待調整

2006-09-06 11:31:24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論是內外上下,都承認問題多多,矛盾起伏,正面臨新的調整關頭。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各方看到寬信貸、高投資下的經濟過熱,特別是房地產業表現突出,這是內部經濟失衡的表現。此外,在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貿易的失衡,國際收支的失衡,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形成新的制約,經濟主管當局已開始全力謀劃,以求作出新的調整。

中國的經濟,在內需不足之下,主要由投資、貿易進出口拉動。今年上半年,貿易進出口總值創下新高,達到了7900多億美元,而貿易順差更達到614億美元,這些數字已引起相當的警覺。到7月的數字出來,再增1460億美元,令1至7月外貿進出口總量,達到9400多億美元,接近萬億美元的大關。而在當局致力增加進口下,7月的貿易順差更超過6月高位,達到146億美元,令1至7月的順差額累計到76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連連突破當局年初定下的15%的目標,貿易順差的紀錄接連被改寫,現在已不再被作為「成就」來高歌,而被當作隱憂來看待,這種隱憂,一方面表現為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將更形緊張,國際經貿關係變得不那麼順暢;另一方面令外匯儲備預期年底增至萬億美元,國際收支出現失衡,人民幣面臨更高的升值壓力。

中國對外貿易出現高額順差,在2005年開始表現突出,出現過千億美元的順差,這既有經濟的宏觀調控,令進口需求減緩的原因,也有經濟高成長下,市場加大開放度和外資大量增加下,出口能力的增強,還有經濟學家認為的隱蔽資本流入混進貨物貿易順差中的原因。

高順差的壓力之外,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外貿進出口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檔次不高、質量較差、效益較低等等,這些內在的問題,也加劇了與大大小小貿易夥伴的國際貿易摩擦,令外貿的長足發展面臨困惑。

本屆政府就位,提出「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口號,圖以保持外貿進出口的長足發展,加快外貿進出口的結構性調整。此前北京當局曾經有2個階段性的目標,1個是提出「走出去」戰略,即鼓勵中國各類企業,以投資、併購等方式,走向海外市場,這個戰略有局部成果,但未收結構調整的明顯效果。其後又提出「品牌戰略」,發展自有品牌,佔領新的市場,提升出口質量,這一戰略,仍待更多的努力和更長的時間才能見效。而今年以來,北京當局按照擴大進口的思路,初見效果,但並未從根本上緩解高順差壓力。最新的努力,是致力擴大服務貿易,推動跨國公司將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以之令對外經濟改觀。但是,化解貿易進出口的壓力,舒緩高順差、大摩擦、反傾銷,最終解決內外經濟失衡的問題,僅從貿易進出口領域不行,而要以整體經濟大局來全面思考,全面調整。

這種調整,首先是全面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整體發展戰略。中國領導層長期以來的思路,是大力引進,大進大出,加快發展,實現對先進經濟體的趕超。這種發展戰略已到全面調整的階段,需要作出結構性的改變,在經濟發展的速度觀之外,更要提倡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觀。

另一方面的調整,應當是貨幣政策的調整。在貿易順差持續上升下,在外匯儲備不斷擴充下,需要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在利息調整,在物價起伏上,有新的政策性決策。

當然,與外貿進出口政策,與整體經濟密切相關的,還有外資政策,因為外貿進出口的50%,是由外資企業完成,國民經濟的發展,外資已成重要力量,也正因此,在外資政策上的調整,需要分外小心。

還要看到,中國已面臨「國內經濟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新局面,須有更多努力加以應對。這就涉及到區域經濟的布局,自由貿易區的多方建立等等,實現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的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