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台馬星菲貨幣 中期前景樂觀
2006-09-11 11:17:0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本報系報導】國際投資機構雷曼兄弟對絕大多數亞幣的中期前景持樂觀態度,考慮到實際有效匯率的水準、國際經常帳順差的規模,和對外匯干預程度的預測,預期明年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和臺灣將有較大的升值幅度。
另一方面,預期印尼的盧比和中國的人民幣能適度升值,韓元的升值會更小,港幣將不會升值。
9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造成亞洲資金外流、亞洲貨幣的大幅貶值,亞洲央行被迫必須提高利率,造成國內需求大幅下降。進口需求疲軟、加上弱勢貨幣,亞洲國家的國際收支經常帳由原先的赤字轉變為大幅順差,甚至一直維持到現在。
隨著亞洲經濟復甦,經濟基本面轉佳,資金不再外移,很多國家又見到國際資金淨流入,這是近來亞洲貨幣升值的關鍵。
亞洲金融危機後,所有亞幣的即期匯率對美元都升值,但這種標準有過於簡化的問題,名目有效匯率(NEER)才是評估匯率競爭力較合適的方式,以該國與其貿易夥伴國的貿易比重,計算該國雙邊匯率的加權平均值。
然而,實際有效匯率(REER)比名目有效匯率更勝一籌,是將名目有效匯率依該國與其貿易夥伴國間通貨膨脹的差異數調整所得出來的。
若考慮到各國不同的通膨幅度,亞幣幣值的比較結果顯得更有趣。在印尼,高通脹吞噬了競爭力,導致實際有效匯率比名目有效匯率更加強勁。
香港的情況正好相反,因為面臨的是多年的通貨緊縮。雷曼兄弟估計目前韓國的實際有效匯率,比亞洲金融危機前的水準升值了5%,但中國的實際有效匯率則保持不變,與單看即期匯率的結果截然不同。
除韓國外,其他亞幣的實際有效匯率依然低於亞洲危機前的水準,但是這並不就意味著亞幣被低估(或者韓元被高估)。1996年時,亞洲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很可能被高估了。
另一方面,亞洲現在的對外貿易已經比當時前要強勁得多,因此實際有效匯率的均衡狀態,事實上要比1996年時來得更強。
2000到2005年間,除菲律賓外,所有的國家都存在著大幅的經常帳順差。如果亞洲國家貨幣可以自由浮動,彼此間將會自動做出調整,讓經常帳和資本帳互相沖抵,這樣就不會有外匯干預的必要了。
但由於亞洲央行通過外匯干預釘住美元或者管制匯率體制,結果導致經常帳出現的順差並沒有完全被淨資本流出沖抵,因此造成國際收支帳的巨幅順差和亞洲外匯節節高升,如果沒有外匯干預,亞洲的實際有效匯率可能會升值更多。
雷曼兄弟的結論是亞幣仍可能被低估,但韓元卻是個例外。不過短期預期亞幣不會大幅升值,這是因為美國經濟的疲軟將造成亞洲經常帳順差縮小,加上亞洲正進入景氣循環的下滑階段,導致資本流入的減少或者加強亞洲央行增強外匯干預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