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向蹩腳華文開戰
2006-09-11 11:25:17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新社吉隆坡10日電】(記者蘇祥新)去年有1天,1位中國派駐大馬的新聞從業員近乎拍案而起,投書大馬第1華文大報《星洲日報》,指出當時充斥大馬媒體的不規範華文。《星洲日報》全文照登,蹩腳華文再度引起大馬華人關注。
原來,當時大馬第1華人大黨馬華公會換屆選舉,該黨署理總會長陳廣才因沒有競爭對手順利蟬聯,大馬次日華文大報均使用陳廣才「不勞而獲」來形容,連當地電視台在華文播報新聞時亦如是。更有甚者:在報導會場熱烈氣氛時也不約而同使用「亂哄哄」。在中國,此2個詞彙均為貶義,「不勞而獲」更使人聯想起蜚聲中國剝削窮人的「周剝皮」,難怪中國駐馬記者實在聽不下去。
不過,這位中國記者不好責備當地媒體,把亂像歸因「約定俗成」,畢竟華文不等同中文,既然大馬人長年沉澱接受中文「貶詞褒用」,外國人實難置喙。他祗是提出大馬華文要不要進行規範;如需要,則以何者為依歸,也就是作為評斷的「上帝」是什麼?
其實,大馬早已確定「上帝」,那就是規範的中文;具體而言,包括中國政府對中文的規範、中國現在採用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國記者不知道,大馬甚至有個具官方色彩的「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專司此事,且多年前已宣布規範大馬華文的「上帝」在中國,即以中國認可的標準中文馬首是瞻,猶如倫敦標準英文之於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
今年5月下旬,該理事會邀請包括《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李行健教授在內3位中國的漢語權威來大馬作「話語規範講座」,再度點燃向大馬蹩腳華文開戰的熊熊烈火。
不過,大馬要打贏華文規範之戰難度甚大,例如早些時候大馬就本國官職、地名進行規範,即拋開「上帝」自行論斷,「丁加奴」州名稱不雅,改為華人喜歡的「登嘉樓」。何以有華文規範標準而不理?參與會議的1位高官直言:罔顧本國華人喜好我將失去许多選票,自身難保。看看,連選票也介入規範華文,大馬蹩腳華文焉能盡除?而更深一層的原因是:華文在大馬祗是馬來語、英語之後的「第3種語言」,更是1種「少數民族用語」,國家不會像中國那樣運用公權力大張旗鼓規範華文。於是,在這場近乎「自生自滅」的華文規範之戰中,經常活躍(堅持戰鬥)的倒是「全球漢語」等極少數民間組織。大馬華文各報感受不到規範華文的迫切性,讀者看得懂乃至更消受蹩腳華文,報紙照賣不誤,規範華文「難、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