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撲滅林火後應有一勞永逸之計

2006-09-12 10:49:3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印尼社會福利部長日前宣布,印尼在撲滅造成霾害的非法森林大火事件中,已經贏得了勝利,約80%的火頭遭到消除。官方還將繼續以造雨、投擲水彈等種種方式,清理餘燼並防杜死灰復燃。這項天大的好消息,使逃過今(2006)年霾害劫數的東南亞地區部分居民,不禁萬分欣喜。同時,馬來西亞環境部方面也進一步證實,自9月初以來,煙霾所經地帶的空氣品質已有改善。衛星照片攝得婆羅洲上大馬和印尼部分火頭幾近於零,煙霾消散,各地居民可不必再戴面紗口罩出門。今年霾害來得疾、去得快,是相關國家齊力協力排除的結果,不僅嘉惠於居民,更證明不使霾害肆虐的議題已從坐而言到起而行,令人感到佩慰。

南洋若干地區歷來有放火燒山,從事「火耕」的傳統,清理土地得到一把大火的助力,不僅省事,林火燒掉地表害蟲,灰燼又是上好的肥料。因此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婆羅洲上若干地區居民,世世代代相沿使用火耕,已成習俗。但火耕便利,以往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影響相對較小或雖造成他人困擾,卻未聞许多抱怨不滿。近年來南洋人口增長,時代進步,空氣汙染危害於大眾,這種行為已是保護環境的法令所不容许,放火燒山乃成非法。但是使用火耕的各地居民難捨便利的好方法,又感覺得自己居處在野外。有意無意不理會法令規定,一仍舊貫,年年沿襲土法放火。於是年年有霾害流傳到好幾國,變成揮之不去的夢魘,在「山高皇帝遠」的狀況下,縱使官家有意取締非法,也受到若干條件限制,無可奈何,實在是大憾事。

霾害的空氣惡化,無疑是對社會多重迫害的根源,森林火煙導致人類氣喘等呼吸循環疾病例大增,學校不得不停課。煙霧使能見度不到300公尺,機場因而關閉以防空難,海上輪船被迫繞道或改駛往空汙指數合格的海港。若干城市整個籠罩在一層黃霧中,许多高樓屋頂竟然如「雲深不知處」。顯然這些禍源不僅嚴重破壞文明社會的環境、打擊居民的健康、影響生活的秩序。以往為顧及偏遠地區居民生活、或因執法有相當程度困難而採取「睜1隻眼、閉1隻眼」的做法,等於縱容放火燒山,製造汙染源,是不容许再繼續存在的了。

國際上對於南洋霾害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早已注意到並著手處理了。以東盟各國為例,所謂「東盟環境部長煙霧會議」,幾乎是從東盟成立後就開始舉行。但諷刺的是,20餘年間,年年有此「專業」會議,年年的議程相類似,甚至決議共識也雷同。霾害源頭所在的國家,每次會議前後,都忙不迭向會議成員致歉並表達嚴辦放火燒山居民的決心。只是信誓旦旦,煙霾還是每年來報到,若偶遇到有1年煙霧淡薄,在霾害季節感覺變得較好受一點。那是該年風向改變,拜老天爺之賜,並非有了取締火耕的行動。

今年煙霾循例到來,國際間的不滿聲此起彼落,經過協調奔走,不多久就見到印尼方面發出林火已近撲滅的消息,並有大馬方面「背書」證明空氣品質已告改善。想必是相關方面採取了行動,反過來顧念文明社會的秩序和處境了,對於籠罩在煙霧陰影下的文明族群,豈能掩飾不受霾害影響的喜悅,當然更盼望的是不但今年煙霧走得早,以後如能根除掉汙染源才好。

對於清除山林火頭的執行單位表現,是宜給予讚賞的,以往撲滅林火徒有口惠,於今終告實現,一定克服了不少困難才辦到。而佩慰之餘,各方尤其關切後繼的問題,火耕多半為種植棕櫚,種植棕櫚可摆脫貧窮或富上加富。當局或不輔導居民改用大型器具開墾,從此不用火耕,不必撲火,豈不是一勞永逸。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