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曼谷出發的亞歐領袖會地位提升

2006-09-15 10:46:5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亞洲13國和歐洲聯盟25國領袖們,日前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為期2天的高階會議,已經順利落下幕帷。這項於1996年在泰國曼谷首開其端的歐亞2大洲重要國家集會,經過10年期間的演變,盟約範圍擴大了、實質內容充實了,在國際區域整合的地位提升了,相對的影響力自然會增長。38國領袖濟濟一堂,發言盈庭,開會時間短促,並不是達成具體議題的適當場所。但是在國際組織的進一步發展上,卻是1個重要的里程碑,對於國際關係勢必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值得非常注意。

亞歐高階層會逐屆受到國際更多重視,主要原因之1是亞洲和歐洲的合作夥伴組織範圍不斷擴大,且還在繼續擴大中。首屆會議在曼谷召開時,全部與會國家領袖只有25位,且由東盟10成員代表與會的亞洲區域國家,國勢都不強。由歐洲聯盟15成員代表出席的歐洲區域國家,則多為已開發國家,單是強弱對比,就顯得相當不平衡。若非當年歐洲集團抱著爭取與亞洲國家聯繫,以抗衡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心態與會,此亞歐組合真可謂是「乏善可陳」,虛應故事而已。豈料10年期中,中國、日本、南韓,分別加入為亞洲部分代表,歐盟東擴納入中歐、東歐另10國也參與為歐洲區域代表,乃使本屆亞歐領袖會變成38國的組織,若加上會前雙方已同意允许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3國,此亞歐新俱樂部幅員了得,顯非當年「吳下阿蒙」,不注意都不行了。

先後10年間,亞歐關係的實質進展,經濟紐帶緊密結合,還在不斷加強中。目前2大區域的貿易往還,占全世界貨物貿易總額的43%以上;合作夥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共占全球52%,足以令人側目了。更值得重視的是,歐洲和亞洲3大經濟體日本、中國、南韓,有堅強的貿易關係。近年歐洲與日、韓貿易,都以2位數成長,歐洲與中國貿易更是飛快向前。1995至2004年間,歐盟輸往中國產品激增227%達615億美元,進口飆升382%達1630億美元。這般實質關係,還只是進展的開始,中國13億人口、地廣物博、經濟正騰飛,其市場需求豈容小看。日本南韓市場也可觀,若加上印、巴、蒙古、歐洲產業得此縱深腹地,足夠奔馳的了。在此基礎上,亞歐關係穩步向前,毋庸置疑。

更何況,於今國際環境變易,以往密切的生意往來,也可能受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出了問題。譬如,歐洲和美國夙有深厚經貿關係,彼此都視對方是重要貿易伙伴。但今(2006)年夏天全球貿易談判中斷,何時始能重啟會商,遙遙無期,歐洲經貿易界頗感焦急,也對居於主導地位的美國沒有善為操作、未盡全力設法恢復,難以滿意。於是只得另闢蹊徑,轉而在亞洲尋覓更活絡健全的貿易對象,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更是直言不諱。在亞歐高階層會揭幕前就公開表示,歐盟考慮和一些合作夥伴推動雙邊貿易關係。這項從未在歐盟決策階層提出過的論調,竟出現在和亞洲集團接觸的場合,一方面顯示亞歐經貿關係大幅提升;另方面則是歐洲國家對簽訂全球貿易協定的希望轉趨淡化,以往一直避談雙邊貿易,惟恐影響世界貿易組織(WOT)運作的忌諱也不顧了。歐盟首度表示在亞洲推動雙邊貿易關係談話的意涵,大有想像的空間。

亞歐高階層會大談貿易經的重頭戲表過,會中討論議題的內容,就可多元取向了。舉凡目前受矚目的事項,如能源、全球化、安全等問題和與人權相關議題,概列入討論。至於是否得到共識或達成決議能不能執行,則是會後的事。亞歐關係逐步向前,是世界上另一區域整合完成的表現,也是當前時局縱橫捭闔的產物。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