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無車日」的理想成為生活文化一環

2006-09-24 12:17:3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1998年9月22日在法國發起「無車日」活動後,國際間到處出現響應的熱潮,不旋踵就有近80國約2500個城市積極參與。每年這1天,政府或民眾團體分以不同方式,喚起各地社會對動力車輛污染環境的警覺,提供城市人1個尋找替代交通工具的機會。尤其期待有心人以腳代步,還給甚為無奈的居民較為清新的1天,形成各方愛護生活環境的現代指標。曼谷機動車輛種類繁多,使用年限且甚老舊,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碳氫化合物會相互作用,破壞空氣中的臭氧濃度。且陽光愈盛,破壞性愈大。以言維護生命安全、保障身體健康,泰國是最該積極推行「無車日」觀念的地方,大家切莫以為1年1度的短短1天,於事無補。果能念茲在茲,各盡其可能減少使用機動車輛,對於讓馬路休息,讓地球喘口氣,必有一定的貢獻。

機動車輛是現代科學文明對人類社會的繁榮昌盛,提供了莫大的助力,沒有機動車輛的投入,就不會有現代化現象出現。因此,有1885年史上第1輛由內燃機驅動的「自動車」,從德國技師卡爾賓士手中組裝完成,100餘年來各方無不挖空心思,製造適合於載運不同標的、不同物品使用的自動車,為協助達成要求分勞。顯然社會愈進步、文明程度愈高,對於自動車的倚賴就愈多愈大,所謂「需要是發明之母」,自動車的式樣種類已不可勝數。在這樣的背景下,號召世界各城市推行「無車日」,豈不是和文明社會相矛盾,怎麼能夠為大家接受。

當然,「國際無車日」活動,只是現代環境中的1種反思,大家對動力車輛依賴久了,習以為常,對於環境戕害人類幾呈麻木狀態。忘卻機動車輛排放廢氣,破壞高空臭氧層,絕對是對人體、動物不利的。因此現代居民在使用動力車輛,獲得方便之餘,卻不宜忘了重新審思個人健康、環境污染、休閒生活、人際關係等相關議題。如果行動積極,至少在「無車日」當天,能體會到一路暢行的快意,享受都市新鮮空的清澄,能和地球上許多城市居民同步回到卡爾賓士組裝自動車前的時代,想必別有一番滋味,更有多方面的價值。

「國際無車日」雖起源於歐洲,且是原本單一主題的活動,對現實生活又不無杆格,但啟動後卻很快就風行各地。譬如,歐洲地區得風氣之先,2003年起更進一步擴展為長達7天的「易行周」。整個星期的活動仍以9.22國際無車日為高潮,參與者不開車進城,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自行車、步行。部分城市仍無法在上班日以「淨空」方式實施無車日活動,則可採彈性化處理,除了不同城市因地制宜選定的無車日外,「易行周」的其餘時段就以「大眾運輸日」、「自行車日」、「步行上學日」等方式實施。總的目標是在喚醒居民,知道自己生活環境,若能用另類辦法處理問題,就有緩和危機,活得比較自在的可能。而世界上有許多城市接受了這種號召,至少表示重視環境、改善生存空間的觀念,還有推廣的機會。如果相關人士能鍥而不捨,則成功的機會將更多,相對的都市廢氣、噪音會漸漸減少。

「無車日」活動的本質,是緩解現實生活的盲點,而近年石油價格狂飆,更為相關活動添加了正當性和必要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柯里專長於防制汙染學術,曾強調科技讓現代人享受便利,但也帶來汙染。人類除了用科技解決汙染,也要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大家同來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無車日並不是完全不用機動車輛,而是像柯里一樣提醒人們應該要設法減低地球的負荷。希望能透過不斷的教育、宣導、親身體驗,使「無車日」的理想真正成為生活文化的1環,擁抱清新的1天也值得全力以赴。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