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體制與市場大變前夜

2006-10-05 10:31: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踏入10月,經濟上步入收關之季,為過去盤點;政治上則步入展望之時,為未來鋪墊。以10月上旬的中共16屆6中全會為標誌,中國步入連串會期,除1年1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外,今年將召開不定期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最值得重視,早就開始籌備的這個會議,將作出金融體制改革、市場開放、監管協調上的關鍵性部署。

以過往的紀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並未定期,只在金融工作有重大調整、重要部署之際,才會召開。今年安排舉行這個會議,1個重要的背景,就是以12月11日為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要全面履行,中國領導層要求,金融業要如期全面對外開放,金融體制和市場由之步入大變前夜。

中國的金融業,不僅是最後1個對外開放的領域,也是改革相對滯後的領域。按照2001年簽定的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當局已分步履行了承諾,過去5年來,外匯業務的開放已如期實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開放地域已擴大到25個城市,業務對象已擴大到內資企業;外資參股中資銀行,已有25家入股投資20家中資銀行,參股比例也由原定15%主動擴大到20%。

與之同時,金融改革也在加緊進行。4大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先後在香港上市,工商銀行也完成股改即將上市,農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加速進行。資本市場加緊重建,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進展加快,推出「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之後,近期又實施了「合資格境內投資者」(QDII)制度等。後起之秀保險業,也逐漸向外資開放。

以這些背景數據看去,似乎開放有序,準備充分,但金融業仍在由管制型向開放和市場主導型轉軌中,面臨的問題,不僅有對外開放的衝擊,還有對內開放的滯後,改革的困頓。雖說有對外開放的加快,有體制改革的推進,但過去1年來,宏觀調控的起伏,與金融業的壓力高升、進退失據、決策緩慢、監管缺失,有直接的關係。

回眼望去,中國金融業80年代初才分出4大專業銀行,90年代初才有證券、保險分業,2003年才有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加上中央銀行的監管、領導體系。目前金融業主要問題,也來自領導體制。上有無為、無術而治的黃菊坐鎮、中有人民銀行加「3監」的「4龍治水」、各說各話,這才是未來金融業開放、外資湧進、管制失效的最大隱憂。

於此,在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前夕,中國領導層要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其主要任務,是設立1個超過現在的銀監、證監、保監和人民銀行「3監1行」,能夠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之類綜合調控部門的機構,暫定名金融監管協調委員會,按領導層的設想,設立1個權力超越相關部門的大機構,有利於一統金融市場的天下,避免現在各金融監管機構各管1段、充分不合作問題;可以強化對內資外資金融機構的統一監管;有利於摆脫各領域中具體的監管業務,制定金融業發展規劃等等。

在全面開放、內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設立位高權重的超級監管協調機構,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選擇。但中國金融業的問題,還不只是1個開放的問題,1個監管的問題,1個防範金融風險的問題,還有1個深化改革的問題。

以銀行業而論,改革尚未完成,還有種種束縛,亟待鬆綁,還有一系列體制,亟待完善。比如在中國特色下,金融機構經理人由誰任命,由黨定、由大股東定還是由董事會定。再如金融業有對外開放,但也有對內的封閉,民營企業仍被嚴格限制在金融業門外,而沒有內外一致開放,很難想像金融業的「搞活」。

因此,不僅要設機構統籌金融業的開放、改革和發展,創造公平的內外競爭環境,加快金融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完善金融業法規,才是大變前夜,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充分討論的議題。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