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努斯和鄉村銀行為扶貧帶來新願景
2006-10-16 11:29:0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有「窮人的銀行家」稱謂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M. Yunus)和他創立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因為以「微額信貸」方式,借小錢給孟加拉窮人,讓數百萬人脫離貧窮,協助國家從底層創造經濟和社會發展,13日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評委的頌詞說:「除非廣大人民都能找到脫貧方法,否則不會有持久和平。微額貸款是達成上述目標的工具之1,從底層發展也能促進民主和人權。」尤努斯和他的銀行貢獻卓著,且基本精神還在延衍擴大,得獎是實至名歸。而包括東亞在內,世界上還有许许多多人陷在貧窮的泥淖中掙扎求生。相信貧民在欽敬尤努斯獲殊榮之餘,更殷盼有更多協助紓解窮苦的概念和行動,拉拔一貧如洗的人,晉入自食其力的層次。
透過尤努斯的扶貧哲學和鄉村銀行把錢借給不符合一般銀行貸款資格的窮人極小額金錢創業,不僅使孟加拉1地的貧民獲得嘉惠。貸放小錢的方式已在全世界100多國推行,從美國到烏干達都有。輿論認為他的例子,向舉世證明銀行不僅能夠賺錢,也能有效幫助窮人,形成1種「社會公益產業」。果然銀行變成為窮人的後盾,讓更多在經濟底層的貧苦大眾能摆脫貧籍,昂首闊步回歸社會,不僅得以脫貧者信心滿滿,社會自必趨於安定。以往認為把錢無擔保借給窮人,必是有去無回,直到把貸款的金融機構拖倒為止。有了鄉村銀行從1976年以來,借出57.2億美元,回收率高達98.85%的具體事實,微額信貸方式應該做更廣泛的推動,經營成建立窮人信心的精神標竿。
貧窮是當今世界上最困擾人的問題之1,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最近公布的1項統計說,全球各地工人,約有14億每天工資低於2美元。以這點微薄收入,除了個人生活所需,半數工人只能將少於1美元來供養家庭。換句話說,到處都是吃不飽、穿不暖、在難以存活的環境下過日子的人群。他們苟延殘喘,毫無脫離貧困的希望,卻又求死不得,人間煉獄真不是好滋味。有道是「貧窮為罪惡的淵藪」,窮人無論在鄉村、都市,所做所為,都以負面傾向居多,所謂「貧窮循環」,當事者固然非常無可奈何,一般社會又何能輕鬆。貧窮問題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像尤努斯毅然回到故鄉孟加拉處理「路有餓殍」問題的人士,顯然是應該師法的對象。
國際機構,包括聯合國和所屬相關機構在內,當然知道貧窮問題的嚴重性,透過精密深入的學術研究、田野調查、實際接觸等管道,其所掌握的資訊,比外界所能知道的情況不知多了多少倍。但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都是乏善可陳,甚至大筆經費花下去,貧窮問題仍然予人1種每下愈況的印象。许多具有決策地位的領袖人物,在為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磋商時,每涉及本身利益時,毫無融通餘地。即或在所謂「顧全大局」的氛圍下勉予同意,還不到執行階段就借故阻滯,使議題、法案、協定,悉告流產。國際上貧富集團尖銳對立,根源於此;貧窮問題要經由國際著力解決,情況十分不樂觀。
譬如,1999年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會議,以談判破裂收場,次(2000)年適逢「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在曼谷舉行,與會160國代表原有以此項會議為「止痛療傷」契機的默契,甚至還共同發表「曼谷宣言」,強調「在此全球化時代,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必須擁有藉由增進貿易能力而改善經濟的機會」。曼谷宣言曾使窮國一度以為富國市場開放有望,全球48個超窮國所有產品得在無關稅或配額情況下進入富國。殊不料宣言墨瀋未乾,美國和歐盟2大經濟體,就公然以回歸世貿組織體制予以婉拒否決。至今已逾6年,世貿組織停摆,窮國比以前更窮,於是尤努斯的鄉村銀行得諾貝爾和平獎,便成了紓緩貧窮問題中的「空谷足音」,為好多窮人帶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