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6中全會後將有重大的「黨變」
2006-10-20 11:10:0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日前閉幕的中共6中全會之重點成果,是通過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這一決定通過後,其核心內容將經修改程序寫進中共黨章,並經修正程序列入憲法。而這一決定的通過,也為明年中共17大的召開,完成了重要的政治準備,更為未來的「胡理論」奠定基礎。
這次中共16屆6中全會罕見地在中國9月流行語中位居榜首,顯示民間對這次會議關注度極高,而這種關注,更多地是因為這次「和諧社會」的決定,不會像過往中共眾多全會決定那樣,不是束之高閣就是變形走樣,而是會實實在在地對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帶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
按學界的分析總結,在這些變革中,有受廣泛關注的公平與效率之位次調整,有被認為創新之舉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之變革,有師從西方經驗的利益協調機制之建立,有眾所期盼的對「特殊利益集團」之壓抑和防範等等。
透過中共6中全會決定略顯枯澀的文字,我們在一系列「和諧社會」標準的闡釋之下,可以看到1個大大的「變」字。也就是說,胡溫領導層這次在堅持頂戴「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帽子下,將換上1幅「和諧社會」的面孔,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不變下,社會建設被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而改革、發展和穩定,將分別用來促進、鞏固、保障和諧。
在「和諧」大旗下,有不提政改的政改,以「科學發展」為名的經濟改革,打出創新旗號的社會變革,以建設為名的文化變革,4位1體而成「和諧社會」變革下,最值得重視的還應是「黨變」,也就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變革。
這是因為中共提出「和諧社會」本身,既為治國,更為救黨,是為中共作為單一執政黨的長期執政,為緩解諸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重新鞏固社會基礎。而「和諧社會」的諸多理念,諸多變革,最終能否落到實處,還得看中共本身如何變革。
這次中共6中全會「和諧社會」決定的最重要1句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這一「共建共享」的提法,被中共領導層定位為對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對執政方略的重大調整。
於此,要建立「和諧社會」,中共本身就必須有一番脫胎換骨的變革。這種變革,首先是思想體系的變革。現在的中共的理論體系,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3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串帽子一時摘不下來,但可以改變的,是在「與時俱進」的要求下,強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強化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進一步打破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
其次是組織體系的變革,中共16大以來,在組織體系建設上有多番變革,出台了一系列黨內條例、規定,但中共的組織體系,仍有中央和地方的分割、上層與基層的脫節,黨內民主極為欠缺,黨內監督體制形同虛設。配合中共17大前的大換屆,在幹部任職制、黨委任期制、黨內選舉制度等多方面,必須邁出切實的變革步伐。
其3是中共黨與政府、黨與民眾關係的變革。中共現在的種種問題,均與其黨政不分、1黨獨大有關,而其根源在於中共黨的權力結構有深重的弊端,決定中共黨權封建化、資本化、人身依附化、貪腐化,在黨政不分下又影響到政府施政的惡質化,延伸出執政黨、政府與民眾關係的脫離、疏遠甚至敵對。調整黨的權力結構,對黨內民主的擴大、對黨內制約和監督體系的建立、對黨關係的扶正袪邪,將起到重大作用。
這次中共6中全會將構建「和諧社會」定為未來的戰略任務、治國綱領,無異承認現階段存在著各類矛盾,面臨著種種問題,算是胡溫領導高層保持著頭腦清醒。而對中共黨內的問題,也以提出對「特殊利益集團」的抑制和防範,邁出了重要的1步。深一層觀察,幹部和群眾都必須認清要構建「和諧社會」,先要構建1個「和諧」的執政黨,乃是眾所期盼的第1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