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爭力完全喪失」未來該如何?

2006-11-02 10:40:2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從北京中南海透露的消息,中共16屆6中全會公報中提到,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及任務,實際上也是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2020年距今14年,這段期間裡,只要台灣不搞台獨,兩岸當可相安無事。兩岸各自致力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用台灣常用的話來形容,便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之局,美國的底線,就是陳水扁不要再玩修憲、公投、第2共和之類的花樣。

然而,就算華府有和阿扁「維持互動關係,到他任滿為止」,台灣與北京的對應關係已經發生了重大差距,「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差距越來越大,也许等不到2020年,台灣會挺不住對方的壓力和吸力。

台灣與中國相比,人口、土地、資源都不成比例,但過去由於台灣是相當自由開放的社會,人才薈萃,技術領先,從196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經貿成績燦然可觀,民生富庶各方稱羨。中國以自力更生為名,厲行鎖國之實,竹幕深垂,關起門來搞政治鬥爭,1波接1波,獨裁高壓,不僅窒息了政治自由,也幾乎扼殺了經濟生機。幾十年的一窮二白,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的災難和全世界的笑柄,也反襯出小小台灣精強猛進的風光。

中國從文革動亂中得到教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雖然不是全面自由化,至少在經貿活動上添注了活力與動能。回顧中國许多重要的興革,如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如開闢經濟特區等,都有汲取台灣先進經驗的形跡在內。

不幸的是,當中國以10%的高成長率,從一窮二白躍為當世經濟強權的同時,台灣卻反而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年在經貿競爭上與中國分庭抗禮,甚至能領先一籌的優勢,已喪失殆盡。在亞洲4小龍中也已退居榜尾,敬陪末座。

歐洲各國企業在台投資超過146億美元,是目前在台最大的外國投資人。然而,由於陳水扁政府未能掌握機勢,在兩岸經貿關係上重重設卡,外商難有展佈,紛紛撤離。近2年間歐商撤出台灣市場者就達50家之多。歐洲商會10月26日發表年度藍皮書中坦率指出,政府不願正視兩岸的變化,「台灣已經完全喪失競爭力」。

歐洲商會的評語,與美國商會5月間的年度白皮書中強調「兩岸直航」,都是從「在商言商」的出發點,對經濟正常化提出期待,為開拓自身的利益,也是關注台灣的未來。

其實,兩岸直航,人貨自由交流,乃至關係正常化,不僅外商有見於此,台灣工商界人士早就有類似的呼籲。可惜執政者漠視現實,充耳不聞,才落到今天「完全喪失競爭力」的地步。

更因最高領導人涉及貪瀆,民怨沸騰,紛紛擾擾,政府幾近停摆。別的國家銳意進取,台灣卻自限藩籬,不能同步俱進。以前的優勢賠盡輸光,「空轉」的代價是在激烈競爭過程中越來越落後,台灣不僅無法再與中國爭一日之長短,比新加坡、香港、南韓亦自愧不如。陳水扁幻想搞了台獨便可獨樹一幟,煥然一新,孰不知就算是「台灣共和國」獨立了,沒有堅實國力支持,也還是「立」不起來。

2次金改帶來財團吞併公營銀行的疑雲,中信金插旗兆豐金觸礁,外界已有「政治動機」的傳言。星雲法師只說了1句勸陳水扁「不可戀棧」,佛光山便一再遭到「查賬」。當權者的心機和氣力如果都用在這些小算盤上,難怪經濟局面打不開。展望2020年,到那時不論是何黨何人主持政局,台灣憑甚麼力量去對抗中國的壓力和吸引力?台灣朝野必須明白:競爭力消失殆盡,就算買進更多的新武器又有甚麼用處?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