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秋季外交攻勢:主打東盟非洲
2006-11-05 13:00:1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如果說北京的外交在北韓進行核試的時候稍有挫折的話,那麼,經過短時間的尷尬反省之後,北京又展開了大規模的秋季外交攻勢。由於之前要召開16大6屆中央全會以及為明年的17大人事案做最後準備,除了已經要下台的賈慶林等有些慰勞性質的外訪之外,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大都坐鎮國內,導致這1波的外交熱點特徵:不是走出去,而是請進來。
元首外交方面,當然要數日本首相安倍晉太郎的破冰之旅,和法國總統席哈克的經貿文化之旅,最為引人注目。前者表明北京有意結束小泉時代因參拜靖國神社,而導致元首外交中止的惡劣狀態,為東亞地區的政經秩序的穩定伸出橄欖枝,從而為中日經濟持續加溫,並形成對北韓施壓的共識;而後者則是北京做歐洲工作的1個重要環節,不但因為席哈克是親中的歐盟國家領袖,同時也因為德國政權向右轉,北京更需要法國發揮作用。
更令人注目的是,這波外交熱的亮點,還有東盟10+1的南寧峰會和北京非洲國家元首峰會。前者是睦鄰共榮政策的一部分,後者是鞏固第3世界向心力,開拓非洲資源和市場的戰略部署。顯然,為了遏制中國威脅論,為了向發展中國家表明中國不會搖身成為「西方大國的1員」,這兩個大規模的元首峰會打的是經濟牌、兄弟牌。
東盟和中國互相是第4大貿易夥伴,排在美國、日本、歐盟之後,因此北京藉雙方對話15周年的紀念時機,在與東盟各國最近接壤的廣西南寧設下高峰會的舞台,力圖加速在於2010年組建成自由貿易區,以經貿一體化帶動東亞的整體發展,發揮中國的領頭羊工力效,從而把東盟這個原來是配合美日澳南韓及台灣圍堵中國的戰略鏈條,轉化成中國經濟擴張的另1塊「腹地」。當然,隨著中國的強大,北京與東盟國家的領海資源糾紛也會呈現出來,而中國發展空中海上軍備力量,自然也使東盟國家擔心,從而可能引入更多的美國及北約軍事力量來加以制衡,為此,中國總理溫家寶主動提出要擴大與東盟國家的軍事對話和交流,展開軍事國防合作,以增加中國國防的透明度,來獲得東盟國家的信任。
至於非洲國家,不但是中國在聯合國的投票部隊,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對資源的急需,非洲國家更成了石油等資源的供應國,也是中國推銷廉價產品的龐大市場,北京在非洲的擴張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嫉妒和批評,認為今天的中國正在成為比以往西方殖民者更貪婪的掠奪者,為此,北京期待通過非洲元首峰會來展示中非的團結,向非洲兄弟交心,並藉此承諾對非洲的貧窮環境、愛滋病治理,提供更大的援助,探索中國發展與非洲共榮的「新模式」。
北京的這波秋季外交攻勢,自然是對美國形成巨大壓力,是中國力圖塑造和平理性慷慨的世界大國形象的1部分。但是,這波外交攻勢也使台灣更加邊緣化,因為對日友善,可以削弱日本暗中支持台獨的力量,對法工作,則可以穩固歐盟對1個中國政策的支持,而加強與東盟及非洲國家的關係,更是直接瓦解台灣已經有限的外交空間。
當然,北京十分清楚,對日本、歐盟、東盟與非洲的外交再成工力,如果與美國搞壞了關係,還是不行。因此,在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