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下1波科技革命在亞洲的說法
2006-11-10 10:37:3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最新1期「時代」雜誌刊登的專文指出,亞洲在科技發展和創新領域內,正大力投資,急起直追,下波科技革命難謂不會發生於亞洲,美國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這項為勉勵久居科技界龍頭老大的美國人所發表的警語,爾來已不僅在媒體上出現,社會、學術方面也有流傳。事實上亞洲人力爭上游、急起直追的行動,已非止一日,並累積起相當的基礎。若說亞洲國家能快速趕上美國,是1種偏高的預估,但亞洲新興經濟體不甘於繼續屈居科技階梯的最低層,要將前途和國家尊嚴繫於科學與現代化發展,也有明顯脈絡可尋。美國精英終將面臨具競爭力的對手,是有這種可能的,從理性的態度看,應有其積極意義。
「時代」雜誌的文章說,大家都知道亞洲擁有多采多姿的發明史,亞洲發明紙、指南針、1種天花接種、火藥、連「零」這個數字都源於亞洲。再說,印度在數學和天文曆算方面的傳統表現也甚足以自豪。但是,中國從10世紀後,就沒有朝繼續研發的方向著力。印度也處於「蟄伏」狀態,毫無可稱道的表現。於是人類有文明的最初數千年,其他大陸都不能望亞洲項背的先進故事,沉淪了许久。尤其是最近數百年,相對於西方國家,經啟蒙時期、工業革命、太空競賽,幾獨占了科學成就,壟斷了發明創造的果實。「時代」雜誌重提歷史,真足以令亞洲人羞愧汗顏,但如果從另1個角度反省,以「知恥近乎勇」的理念接受這段往事。則對「時代」的不吝提醒,亞洲人應從此重整旗鼓,當做和現代化接軌的契機。
照「時代」雜誌的說法,亞洲各國政府正把實現國家尊嚴的夢想,選擇從推動科技革命著手,以大量增加科技發展的經費,就可看出端倪。中國的研發資金在國內生產毛額所占比率,1995-2005年由0.6%提高到1.3%,增逾1倍。南韓的科技發展經費1994年只有98億美元,2004年則高達194億美元。不斷投入大錢發展科技,直接效果是吸引不少經驗豐富的學者專家,從西方返回故國。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送留學生出國深造以來,迄學成歸國人數已達20萬人,這些精英多數擁有科學學位。尤其是亞洲人攻讀目標鎖定比較新,可能有很多新倡發的科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新從芝加哥回邦加羅爾成立生技創投基金的經貿人庫瑪爾毫不諱言,「亞洲擁有人才,加上充分培訓,已足啟動1場革命。」意氣風發,令世人側目,本來實現要很多主客觀因素,也许這是亞洲人發揮潛力的新途徑,至少可能是突破的缺口。
亞洲人要從屈居科技階梯的最底層爬上來,不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