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龍頭地位似已月換星移
2006-11-24 11:41:3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歐美國家發展金融事業較早,因此紐約與倫敦,自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紐約號稱第1,代表美洲;倫敦應居第2,代表歐洲。在亞洲,東京應當排第1。但最近紐約市長彭博卻與紐約州另1參議員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憂慮紐約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受到來自倫敦與香港的威脅。原來在今年首3季,全球交易所上市集資額,倫敦已變成第1,有353億美元,紐約只居第2,有193億美元,是倫敦的55%,比第3的香港的178億,多不到10%。
曾幾何時,在2000年,全球10大非美國公司的上市集資活動,有9宗在美國舉行,但在過去兩年,全球25家大型上市集資活動,居然有11宗在倫敦,6宗在香港,只有4宗在紐約。到了今年,全球首3大上市集資公司分別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與俄國的盧斯萊石油企業,分別集資19.1億,11.2億及10.4億美元,首兩家在香港,第3家本來選擇紐約,後來改在倫敦。若把工商銀行計算在內,今年香港的上市集資額,肯定會超過紐約,與倫敦的差距亦不大,是名副其實的超美趕英。
比起倫敦,紐約多了许多局限:是對企業的監管過苛,如是便多了太多不必要的訴訟,是紐約未完全跟從國際會計標準,使國際投資無所適從;是紐約上市的成本過高,比起倫敦,竟然多出50%左右;是反恐過急,使入境限制過嚴,不若倫敦的開明;是距離歐洲與中東過遠,特別是後者,不斷冒起,資金流向倫敦,倫敦亦少了時差的問題。
比起香港,紐約亦少了许多優勢,目前中國是全球經濟發展最急速的地區,金融市場剛好開放,但未開放得夠,必須依賴香港,作為1個窗口、1道橋樑,和20年前比較,香港的上市公司增加了5倍,總市值增加了29倍,這種增幅,主要是中國因素,新上市的公司,差不多都是中國的國企、民企,或至低限度是有中國概念的公司,到了今天,這類公司已主導了香港的成交量,以至成交額。當中國的經濟體積與美國及歐盟在國際上形成三足鼎立時,香港自然水漲船高,與倫敦、紐約,平起平坐。還有,香港又是亞洲交通的重心,東亞與東南亞的交接。
1個股市的成熟與否,要看股市的市值所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例,美英的比例是1.4倍,在兩岸3地而言,台灣已超出1倍,算是成熟,中國只是24%,尚未成熟,雖然上海加上深圳的成交額,並不差於香港。至於香港反而高達6.5倍,已算是1個極為成熟的市場,亦是1個增長潛力最大的市場。
去年底倫敦市政總局曾作過1項研究,分析各地的股市,結果發現倫敦與紐約,才算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假若有第3個冒起的話,最大的可能會是上海。事隔1年,香港竟然冒起來了。所憑是甚麼?是香港的金融基建、監管機制、專業服務、法律制度,都遠遠優於上海,再配合大陸1波接1波的上市潮,香港不難在很快的未來,成為國際第3大金融中心。至於經濟條件並不遜色的台灣,何不急起直追,加大開放,加強吸納,把中國大陸的資金引過去,才是最理智的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