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打錯戰爭 伊朗敘利亞從中得利

2006-11-29 11:20: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布希總統在中期選舉失利之後,接受了國防部長倫斯斐的辭職,也對美軍在伊拉克戰爭的未來方向,表達了某種程度的開放討論姿態,一下子,民主黨和共和黨紛紛提出了撤軍或者先增兵後撤軍的各種方案,可謂百花齊放。問題是,要達到美軍以勝利者姿態撤出,以及伊拉克新政府及人民免受「背叛」,國土不因為內戰而被1分為3的多贏局面,恐怕難有靈丹妙藥。不管布希總統在河內參加亞太經合會議領袖峰會時,總結越戰經驗是要「有耐心堅持到底」,但是,一如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所言,美軍已經不可能贏得勝利,重要的是如何善後。伊戰的挫折不但使共和黨失去了參眾兩院的控制權,也將成為布希總統歷史負面評價中的1個重大標誌。不僅如此,連即將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都感慨,10年任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阻止伊拉克戰爭的發生。

然而,在這波百花齊放的爭議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英國等提出、安南也全力支持的讓伊朗、敘利亞參與穩定伊拉克局面的善後工作的建議。事情很清楚,只有伊拉克解決了教派內鬥、血腥屠殺,美英聯軍才能撤出;不然,一旦美英軍隊撤出,伊拉克爆發更大規模的內戰,甚至出現種族屠殺的局面,華盛頓、倫敦仍然難辭其咎。在發展核武和支持真主黨等問題上飽受美國壓力的伊朗和敘利亞,當然喜出望外,聞風而動。伊朗總統邀請伊拉克、敘利亞領袖到德黑蘭舉行高峰會,商討如何平息伊拉克內亂。敘利亞動作更為頻繁,不但舉辦中東國家會議討論伊拉克局勢,同時外長穆阿利姆也突訪伊拉克,與伊拉克恢復終止了長達24年之久的外交關係,並討論合作可能。對伊拉克來說,隨著美國國內政治形勢的丕變,民主黨撤軍論不絕於耳,親美政府必須未雨綢繆,與其一味依賴美國,不如多尋找一些出路,防止美軍撤出後引發的重大政治災難。

在這1波外交互動中,立場最為尷尬的當然就是布希,本來對伊拉克發動戰爭,1方面是要拔掉海珊這個不共戴天的敵人,1方面也想讓伊拉克變成中東的「日本」,從而打開美式民主在中東落地開花的通道,改變像伊朗、敘利亞那樣被華盛頓稱為邪惡軸心的國家。如今,不但伊朗在核危機問題上毫不讓步,敘利亞也拒不改變後援真主黨、控制黎巴嫩的野心,美國不但摆不平它們,反而被英國首相布萊爾要求就伊拉克問題跟伊敘兩國接觸,無異就是尋求幫助來穩定伊拉克局面,布希這場戰爭,就是幫助伊敘剷除了讓他們頭痛的強人海珊,並為伊敘影響伊拉克創造了絕佳的條件,這真有點情何以堪。但是,由於美國拿不出有效的方案,伊拉克政府已經迫不及待地向這兩個虎視眈眈的鄰國伸出求援之手。

當然,無論美國還是伊敘,如果真的協力合作,都可能付出重大高昂的政治外交代價。伊敘出手,假定局面就此穩定,那麼美國和國際社會就可以斷定,伊拉克的武裝動亂,幕後黑手果然是伊敘,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給布希失敗的伊拉克政策脫困;不過,美國如果依靠伊敘穩定局面,非但以往制裁兩國的打壓政策破產,同時也將增加伊敘兩國在伊拉克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優勢,從而威脅以色列及美國的中東政策。

讓布希鬆1口氣的是,反對敘利亞的黎巴嫩工業部長傑馬耶勒被暗殺,敘利亞被指為是幕後黑手,遭遇國際社會的譴責,從而可以使布希找到暫時拖延與伊敘兩國直接會談的藉口。但是,時至今日,布希應該痛感,拔掉海珊,也就是打破了兩伊及敘利亞之間的牽制與平衡,1場戰爭下來,伊拉克人民當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布希也開始嘗到戰爭失敗的苦果,而最後的得利者,竟然有可能就是與海珊素來過不去的伊朗、敘利亞。這樣窩囊的戰爭和慘痛的教訓,不但布希應該記取,往後的美國執政者在制定中東政策時,也不能不察。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