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3大外交行動能否帶來和平希望
2006-12-03 12:02: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在北美和歐洲等國家普遍進入迎接聖誕季節時候,全球對和平的關注急劇升溫。
在戰火紛飛,危機四伏,局勢動盪的國際大環境下,3大外交斡旋牽動世界的神經,人們普遍希望在今年結束之前,會有好的消息。首先是教宗本篤16世冒著被抗議甚至有可能遭遇暗殺的風險,首次出訪伊斯蘭教占據主導地位的土耳其,呼籲西方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以達成宗教大和解;其次是布希總統出訪中東國家約旦,並會見伊拉克總理馬里奇,與阿拉伯世界領袖共商穩定伊拉克局面的大計;再有就是中朝美日等特使代表穿梭走訪北京,為重啟解決北韓核危機的6方會談定下最後的日子,並設定談判議程。
教宗在幾個月前因為過於輕率,在演講中引言失當,被誤認為是侮辱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引發全球穆斯林的激烈抗議。這次出訪土耳其,頗有與伊斯蘭教世界重歸於好的姿態。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教宗認定文明宗教的衝突,乃是世界不安定的根源,因此不惜面對伊斯蘭教世界繼續不斷的抗議示威甚至武力攻擊的恫嚇,按計畫親身前往土耳其,期待能夠建立起西方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對話溝通的橋樑,教宗的誠意顯然是足夠的,但是效果如何,則有待1段時間的觀察。不過,教宗的訪問,還是給全球帶來1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宗教對立和衝突的和解之道,絕非是暴力和戰爭,也不是將對方置於死地,而是當面的對話與溝通。教宗在失言後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解釋,並身體力行走訪伊斯蘭教國家,還是給當今世界各國的掌權者,尤其是西方強國的領袖,樹立了1個良好的典範。
布希走訪約旦,顯然是謀求尋找伊拉克困局的出路,以及為和平路線圖重新在巴勒斯坦啟動尋找契機。布希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從理由到結果都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如今伊拉克的教派暴力衝突,已經瀕臨內戰的邊緣,布希要見伊拉克總理,表面是堅持美軍挺伊,實質是施壓要求其採取行動對付什葉派民兵,因為他們在海珊統治時期被迫害太深,如今仗著人多勢眾,對遜尼派幾乎是進行滅絕性圍剿。由此,伊拉克出現了很奇特的局面,獨裁者海珊在法庭上為自己過去的血腥統治受審,並被判處死刑,而另一方面,以群眾暴力為藉口的更大的教派屠殺每天都在進行,無辜者的鮮血和生命拷問著統治者的良心和占領者的公義口號。布希必須正視伊拉克的現實,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然後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來制止屠殺,恢復和平。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只有通過和平的對話。
當然,批評華盛頓的單邊主義容易,但是,如何在美國不干涉的情況下,維護世界和平秩序,解決區域衝突,是對國際社會的重大考驗,不然,就會陷入一方面罵美國霸道,一方面又依賴美國出錢、出力、出軍隊來做世界警察,這對美國也不盡公平。在這個問題上,北京正在穿梭進行的重啟6方會談外交,是1個最好的嘗試。北韓已經擁有核武,要他放棄,恐怕只有2種可能性,1是各方態度立場一致地施壓,不能各打各的算盤,2是提出足夠優越的交換條件,包括保證外部力量不武力侵犯。6方會談不必要做秀,而是要講究成果,晚一點重開沒有關係,但若重開就有解決問題的可能,這就會讓國際社會看到希望,也不敢貿然追隨北韓的路子,去搞什麼核子武器,核擴散等等。
從上述3大外交來看,就可以知道,當今世界的衝突,最深層的原因是宗教文明的衝突,而所謂先發制人的戰爭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反而激發小國尤其是集權國家鋌而走險,發展核武和恐怖攻擊來對抗。因此,全球大國必須尋求對話代替對抗,集體安全替代超強獨霸,動員各方力量,尤其是從領袖的謙卑做起,身體力行,傳遞和平和解資訊,尊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機制的折衝調解,果斷有力但和平地解決爭端衝突。因此,我們期待這3大外交行動,都能事與願合,結出碩果,給即將來臨的聖誕帶來和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