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與亞洲對自由貿易區意見分歧
2006-12-04 10:33:56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美國華盛頓外電報導,兩星期前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越南年會領袖宣言中,曾明言支持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成立的構想。並指示資深官員做進一步研究,於明年向領袖會議提出報告。於今事隔不久,就傳出了美國和亞洲經濟體之間,對相關計畫意見分歧的說法,引起了廣泛注意。本來設置自由貿易區茲事體大,而包容亞太21個經濟體的自貿區幅員遼闊、背景複雜、立場差異極大。外界雖覺得此議雄心勃勃,整合各方意見則困難殊多,不易在短期間有具體效果。殊不料不旋踵就傳出美亞觀點不同的說法,使人側目。
設置自由貿易區,無論其為多邊或雙邊的協定,都是具有高難度的任務,往往是費力而不討好,這是國際經貿界最起碼的常識。一般而言,自貿協定是簽署國為撤除彼此的貿易障礙、互相開放市場而簽的合作協議,包括關稅減讓、配額取消。簽署協定主要效益是促進彼此貿易,並藉此吸引非簽署國投資。但到實際接觸的階段,就能進一步知道各個自由貿易協定的內涵大不相同,須依據簽約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需求強度和談判實力高低而定。這是1場利益分配的競賽,雖然可享受開放市場的共同利益,但也會對境內產業產生程度不一的衝擊。所以一般開發中國家多不輕易接納自貿協定談判,免得對方市場享受不到,自己市場門戶大開。尤其是亞太經合組織是強國操弄國際關係的不平衡組合。談自貿市場固可,要快速達到實質進展,並不容易,對各自立場處境,當然各有堅持。
再說,簽訂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目的,多半大於經濟目的。以美國為例,經濟發展程度已經相當高,與美簽自貿協定的國家,相較之下發展程度都較落後。美方必須考慮來自較落後國家的低價進口品,對美國內經濟造成衝擊,所以簽訂協議過程非常慎重。這回美國布希總統居然在亞太經合年會中釋出成立自貿區主張,雖然以往在非正式場合曾談到過類似話題,但都是說說而已。所以外界對自貿區主張都覺得意外,尤其是在年會領袖宣言指示資深官員,要在明年就此提出報告。推動者何以這般操切,難免不啟人疑慮,深入思考。
照外電的說法,美、亞對成立亞太自貿區看法分歧,主要是亞洲方面認為東亞區域整合應在先,設立更廣泛的亞太自貿區容後再推動。目前東亞地區在進行中的區域經濟整合,除了「東盟─中國自貿區」已經實質啟動,並於2010年可完全實現外,還有「東盟─中、日、韓自貿區」,也就是通稱「10+3自貿區」,以及「東盟─中、日、韓、澳、紐、印自貿區」,也就是通稱「10+6自貿區」等。一般情況下,當事國都耐心磋商,以經貿發展為主軸,目標相對單純,按部就班即可。
但是,美國布希總統主導的亞太自貿區計畫,則主張和前述東亞內部的區域經濟整合同時進行。據說此一略顯搖摆且倉卒的政策,是要以推動亞太自貿區計畫,給非亞太經合組織的經濟體如巴西、印度等形成壓力,讓巴、印重回世貿協定的談判桌。如眾所知,印度、巴西名列世貿組織中最具影響力的6國榜上,今年7月世貿「杜哈回合」談判,就因6國未能在開放農業貿易及工業產品的階段上達成共識而告失敗。杜哈回合中止,世貿當局束手無策,甚至訂不出下次重開談判的日期,世貿機制幾告癱瘓,於是由布希出面,採取加速成立亞太自貿區做策略工具。歐美「先進」國家的計謀能不能讓巴印害怕,東亞國家是否放棄南洋區域經濟整合為先的立場,還不得而知。但歐美把成立自貿區為操弄國際關係的謀略,終浮上檯面,亞太自貿區將來果有實現的1天,也是政治性大於經貿整合。在理論上,有簽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的說法,端看東南亞國家從何角度切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