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台灣北高選舉》系列之3
2006-12-12 10:57:23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此次選舉,民進黨在高雄市長之局險勝,在台北市長之局得票數略增;就選舉論選舉,民進黨應算是贏了。但倘若被解讀為「認同貪腐,鞏固台獨」的勝利,這恐未必是民進黨可資治國之道。選後,仍將陷於「只會選舉,不會治國」的僵局。
民進黨接下來的核心使命是:透過推出2008年正副總統候選人的機制,建立民進黨的新旗手,楬櫫新論述及新路線,標舉新願景。
也就是說,民進黨2008年正副總統的人選與路線,應與民進黨的轉型相互呼應;當正副總統的人選與路線產生之際,亦是黨的轉型同步實現之時。如此,選舉與治國始能一以貫之,不致再出現「贏了選舉,輸了路線」、「贏在選舉,敗在治國」的悲劇。
民進黨如今面對的問題是:陳水扁為了最後的政治掙扎,他必將堅持深綠立場,並把持2008年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的人選與路線;因此,民進黨若欲藉2008年總統大選建立新旗手、新論述、新路線及新願景,首須摆脫陳水扁的挾持。若落實至民進黨2008年新旗手的具體人選,眾人皆將目光移向蘇貞昌及謝長廷2人。
選後,謝長廷已取得與蘇貞昌不分軒輊的地位。蘇謝2人若對2008展開有我無你的對決,必將出現讓陳水扁操縱的空間;屆時,無論何人出線,皆不易在論述及路線上摆脫陳水扁的牽制。反過來說,倘若蘇謝2人能夠取得協議,陳水扁即失去挾持的憑藉,蘇謝在論述及路線上即可取得較大的自由度與主體性。
2000年,連戰與宋楚瑜若能聯合,李登輝的操縱空間必相對減縮;正因連宋2人相持不下,形勢遂被李登輝挾持。今日蘇謝的形勢,與當年連宋的形勢,竟有幾分類似,則對前車之鑑當知所警惕。何況,蘇謝非但必須考慮如何不在參選過程中被陳水扁挾持,更須防範若當選後陳水扁仍以綠營總旗手及太上皇自居。倘係如此,則蘇謝即使選上了總統,國家的論述及路線恐將仍受陳水扁的掣肘。
據說,蘇貞昌初任閣揆時,陳水扁曾探詢他可否允諾「蘇謝配」,蘇貞昌當場拒絕。但經此次選舉後,謝長廷的身價看漲,蘇貞昌恐會後悔當時把話說得太滿。如今,綠營中充耳皆是「蘇謝配」或「謝蘇配」的聲音;看來,蘇謝2人想要甩掉對方「全碗捧去」的可能性皆已大幅降低。
無論「蘇謝配」或「謝蘇配」,均堪稱佳配;只要2人皆無「全碗捧去」的念頭,亦必然能夠配成。若能配成,即可再接續前文所述的推論,其間最重要的政治意義,就是出現了蘇謝2人為民進黨建立新論述及新願景的契機,進而打破「只會選舉,不會治國」的魔咒。
毫無疑問,民進黨操弄選舉的技術已臻出神入化;未來「蘇謝配」或「謝蘇配」若可成局,關鍵恐亦不在會不會選舉的問題,而在於應當透過2008的選舉,建立新論述、新路線及新願景,帶領民進黨轉型,並帶領台灣跳出內耗空轉的政經大漩渦。
蘇謝2人皆有極大的可塑性。謝長廷的「射月理論」、「憲法1中」及「和解共生」固已自成1家,蘇貞昌的「蘇修路線」在當前亂局中亦默默進行兩岸僵局的緩解工作。問題在於:蘇謝2人必須協同步調,共同面對陳水扁;如若不然,倘有人想藉陳水扁為奧援,則2人皆不易為民進黨另立新幟。這或许亦是民進黨內如今對「蘇謝配」或「謝蘇配」皆是樂觀其成的原因。
眾人認為,這次民進黨小勝,黨內改革派更無展抱空間;但若反過來設想,新潮流贏了高雄,蘇貞昌穩住了;謝長廷雖敗猶榮,不必看陳水扁臉色;台聯瓦解,民進黨可摆脫深綠挾持;且正因已暫無選舉的羈絆,改革派更不怕被貼標籤,亦更可直言無諱,直道而行,則選舉小勝亦未始不是改革派提高分貝的契機。蘇謝合,即可共同成為改革派的槓桿;否則,蘇謝不合,就會給陳水扁及保皇派製造分化的空間。
畢竟,民進黨要「治國」,不能僅憑陳水扁遷居高雄,或將總統府搬到高雄,而應另立新旗手、新論述、新路線及新願景!
(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今日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