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台灣北高選舉》系列之4
2006-12-13 11:53:00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馬英九在這次選舉中受傷很重。最大的傷害是質疑他的「能力」,並譏嘲他不知變通的道德包袱及法治枷鎖。
馬英九是因相對地比較清朗、正直、平衡、遵守法治,及道德意識較高,而受到许多民眾的支持及喜愛;認為他在台灣的政治醬缸中,出汙泥而不染。但是,今天他受到了質疑或譏嘲,亦正因他的這些特質;笑他「太軟太慢」,笑他的「不沾鍋」。
馬英九絕對不是「完人」,他卻墜落在「完人」的陷阱之中,親痛仇快。親者一方面疼惜他固守在「完人」的框架裡,但另一方面卻又痛責他不知爬出「完人」的陷阱;仇者則一方面欲將馬英九困在「完人」的陷阱中,另一方面更在馬英九試圖跳出框架時,指其為偽君子。
馬英九今日的困境,其實也是台灣政治的困境。一方面,人民皆知,重建道德及法治,減少機詐及權謀,是救台灣的不二藥方;這或许也正是馬英九之所以成為许多人的希望所寄。但是,另一方面,亦有许多人認為,道德與法治根本不能因應台灣的慘烈政爭,而在對手機詐百出的情勢下,道德的包袱與法治的枷鎖根本是「無能」或「失能」的同義詞;這或许也正是许多人對馬英九譏嘲或失望的原因。
最值得玩味的鮮明對照是:在這次選舉中,幾乎沒有人說陳水扁「無能」,而馬英九則飽受「無能」的質疑與譏嘲。
此處引出了1個問題,就是:台灣政壇所稱的「能力」是什麼?是像陳水扁那樣不擇手段,以千變萬化的機詐權謀,毀棄了一切道德、法治的原理原則,而屢能僥倖贏得選舉及政爭的「能力」?還是像馬英九這樣對於法治及道德有所敬惜,於是有所不敢為,有所不屑為,有所不忍為?
唯有撕毀法治與道德,才能顯示能力?難道對法治及道德維持1種敬惜,不算是1種「能力」,而一定就是「無能」?評量1個政治人物的「能力」,難道是決定於他對道德與法治的破壞力與僭越力之上?
進一步說,台灣政壇所標榜及艷羨的「能力」,究竟是「選舉權術及政爭手段」的「能力」,或是「治國」的「能力」?
其實,當人民在評價政治人物的「能力」時,其評價的標尺卻未確立。因此,馬英九時而因其「道德及法治意識」而受人肯定,時而又因其自陷「道德及法治陷阱」而受人譏嘲。
其實,馬英九真正的侷限,有2個根源:1、他是外省第2代,2、國民黨的歷史債務。只有綠色陣營中可能出現陳水扁這類的政治人物,貪腐無狀,使國家沉溺至此,民眾卻仍認定他是「本土價值」的代表人。反過來說,馬英九的外省後裔血統及國民黨標籤,使他不可能輕試機詐權謀;倘若馬英九玩弄偏鋒,恐怕只會增添其「中國豬」的形象;因而,馬英九變成今日形狀,恐尚不止因他的秉賦如此而自陷陷阱,其實亦是緣於他在無可選擇下的「歷史�社會」利基(niche)。
綠營容得下工於機詐權謀的李登輝與陳水扁,藍營則已否決了宋楚瑜;正因政治土壤的差異,社會對「能力」的定義與期待亦迥然不同。
最近的事例:蘇貞昌去年為羅文嘉助選,在第一時間即揮淚咒誓若有走路工,即永遠退出政壇;如今走路工已經證實確有其事,蘇貞昌則仍在政壇最高處。類似的情境是,此次北高選舉前夜,高雄發生可能是陳菊陣營誣指黃俊英賄選的疑案,馬英九在第一時間的反應,卻不如蘇貞昌激烈。仔細分析這2個事例的差異,蘇貞昌是「頭過身就過」、「今天過了,明天再說」的姿態;馬英九卻是「有兩分把握,說一分話」、「瞻前顧後」的風格。而蘇貞昌能夠如此,是因他不受道德與法治的拘束,民進黨的體質及綠營所處的社會生態也縱容他如此;馬英九不能如此,則是因他自陷的道德包袱、法治枷鎖、國民黨的體質,及藍營所處的社會生態,使他變成如此。
馬英九儼然已墜入陷阱之中。道德的包袱、法治的枷鎖、國民黨的標籤及外省人的原罪,皆是馬英九的陷阱。但是,反過來看,道德的憧憬、法治的追求、國民黨的革新及族群意識的超越,卻亦是馬英九的利基所在。因此,若僅以「陷阱理論」來解釋馬英九的困境,恐亦有為馬英九卸責開脫的嫌疑;畢竟,經此次選舉,已經顯現了馬英九在政治視野及領導風格上,確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這些,明日再試作討論。
「陷阱」與「利基」(原意為壁龕),在形象上皆是1個洞天。陷阱束縛生機,利基則供養生機。馬英九將困於陷阱裡,或成長在利基中,確實取決於他的「能力」!
(本報系聯合報系列社論,本報今日同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