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新基調:有所作為與量力而行
2006-12-15 11:35:59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時近歲尾,北京正陸續召開一系列工作會議,總結全年工作,部署來年任務。2006年,是中國發生重大變化的1年,於內政方面,有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治國行動綱領面世,外交方面,則有國家總體外交大政方針的出台,並將落實為「和諧外交白皮書」面世。中國外交的新戰略,也為之重新敲定。
中國總體外交的大政方針,是由胡錦濤提出的「有所作為」、「量力而行」作為基調。胡錦濤今年以來,在多個會議上發表講話,分析「新世紀、新階段」的國際形勢,並在中共16屆6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正式提出了既要「有所作為」,又要「量力而行」的對外方針基本要求。
以胡錦濤的「有所作為」和「量力而行」論,從根本上改寫了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外交基調,也改變江澤民時代的應急外交和突圍外交的色彩,被解讀為「立足中國與面向世界結合」,把建設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重要作用。
事實上,2006年的中國外交,正是胡錦濤「有所作為」、「量力而行」基調的試驗之年。這1年中,胡錦濤、溫家寶中國主要領導人四面出訪,還出席了8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第3屆亞歐首腦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等等。此外在多邊合作上,還有朝核6邊會談上的發揮作用。
更為特別的是,這1年中,中國舉辦了「中印友好年」、「中國俄羅斯年」2個「國家年」的系列活動,拉緊與兩大重點鄰國的關係;這1年中,中國舉辦了3場大型的外交活動,包括48個非洲國家首腦大聚的「中非合作論壇」,東盟國家到齊的中國東盟南寧峰會,10多個國家領導人出席的「2006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因此,今年是中國領導層的外交攻勢大舉之年,又是打出推動「和諧世界」建設,實踐外交新佈局的試水之年。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已開始部署全國性的「新時期外事工作」,不僅外交部門,就是地方政府,也被要求開創外事工作新局面,由之來構築「大外事」的格局。
胡錦濤提出「有所作為」、「量力而行」的外交基調,中國作出總體外交新佈局,來源於領導層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判斷,簡略為「新世紀、新階段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具體來說,是認為進入新世紀,國際環境總體穩定,由經濟發展和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潮流,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時期,多種力量興起,大國相互競爭和牽制,分散了面臨的壓力;與之同時,中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升,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有了適應外部環境、維護自身利益、主動發揮作用可能和實力。這些新機遇,就是中國在國際上要「有所作為」的基本條件。
與之同時,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經濟上將長期面臨發達國家經濟和科技優勢的壓力,來自外部的風險錯綜複雜;政治上超級大國仍將有遏制行動,台灣問題有重大的牽制作用,民主、人權、宗教等問題還將受到施壓,開放的外部環境對國內政治影響力上升,這都是中國政權要面臨的新挑戰,是以要「量力而行」。
「有所作為」和「量力而行」的外交基調提出,2006年1年大舉試水,決定了中國外交來年將有全面和深刻的轉型。配合2007年中共17大的召開,配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來到,未來階段性的中國外交,將出現積極進取又留有餘地的色調。
中國外交的轉型,不可能一帆風順,以外部而言,進取外交一定會改寫國際政治現有的格局,不可能在國際波瀾不興,相關國家不會無動於衷,將各有應對之策。另以內部而言,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中國大陸內部的經濟調控、社會發展和政治改革的進展,「和諧社會」建設是否順風順水,也將對國家總體外交,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