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證明:對話比對抗更有利美國
2006-12-29 11:17:41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年終歲末期間,是反省過去、展望未來的最佳時機,同時,也是觀察國際形勢轉變的關鍵時刻,因為各種變化的預兆都會微妙地出現,如果認真地把握,便可以抓住新的1年全球的趨勢。
毫無疑問,除了伊拉克局勢和以巴衝突為主要內容的中東形勢之外,當今世界能夠影響明年大勢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和中國互動的雙邊關係。
有2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顯示,中美關係將進入1個「軟較量」的嶄新階段,而雙方的互動將更為熱絡和穩定。第1個指標,當然就是剛剛結束的所謂中美的首次戰略經濟對話,雖然由美國財長寶森和中國副總理吳儀領軍的這次對話只有1天半的時間,但是其全方面的對話範圍,涵盖財政、能源、商務、貿易、金融、交通、環保、衛生等,20餘位政府部長及官員出席,可見中美之間的互相依存度日益加深,彼此之間已經無法割裂,這種全方位戰略對話,對降低中美之間的對立、對抗,不但是軍事的,甚至是經濟的對立對抗,是相當意義深遠的事情。
第2個指標更為重要,在這個期間,中國的民意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美國的好感度在21世紀初南海撞機事件之後多年在低位徘徊之後,已經強烈反彈,達到了50%以上,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知識精英和輿論領袖對美國的喜歡,更高出普通民眾的12個百分點,為5年來最高;展望未來,將近62%的意見領袖預期兩國將「合作與緊張的關係」並存,但只有2%的人認為兩國將是「嚴峻的緊張關係和軍事對峙」。
這可以顯示,中國近來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在中美關係上已經全然降溫,中國民眾和精英對美國的敵視也普遍降低。對此現象可以做出兩種解讀,1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度崛起,中國民眾有了更大的自信心,也對中美經濟的依存和命運的依存有了更大的信心,美國吃不了中國,中國也不要幻想在10年20年內取代美國,因此,更能以普通心情看待美國;第2種解讀是,隨著能夠以平常心看待美國之後,敵意和偏見就沒有了市場,這反而讓中國民眾和精英更能看到美國制度的優越,社區的穩定,以及公民素質,包括公共道德和社會關懷情懷比中國優越,從而使美國成為正面的榜樣。當然,無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隨著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越來越邊緣化,自然也降低了中國民眾對美國的高度戒心。
有意思的是,美國總統布希因為不得人心的伊拉克戰爭,使在全世界的形象大幅度下挫,對美國的不滿情緒日益上升,甚至在美國的盟國,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也是有減無增,但是,在本來視美國為最主要敵人的中國,對美國的好感度卻是逐年遞升,這種逆勢而上的趨向顯然值得深思,尤其是值得白宮深思。
或许,布希執政團隊是因為伊拉克戰爭,反恐需要,乃至北韓核危機等因素需要北京協助,才不得不將「遏制」中國政策轉變為「對話合作」,但是,事實證明,對美國來說是「重要威脅」的中國,因為白宮實施「對話」政策,結果威脅就變成了「合作」,而在合作的過程中,美國的正面價值觀就可以滲透到中國民眾的心理,降低他們的敵意,從而達成「和平演變」的效果,美國的利益也因此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但是,由於在中東和拉美國家,布希總統採取是「黑白分明」的對抗和「企圖消滅」的政策,因此造成了世界前所未有對美國的敵視。請看,在伊拉克和中東其他國家,對美軍的攻擊成為家常便飯,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威脅變本加厲;在拉美、委內瑞拉總統查維玆在聯合國大會上痛罵和羞辱美國總統,左翼政權1個接著1個得到選民支持,在美國的後院形成了對美國的「無形包圍」;在北韓,金正日非但沒有停止核子試驗,相反悍然擁有核武,對美國形成更大的威脅。因此,布希必須看到,他應該用跟中國對話的方法,來與其他國家打交道,或许可以幫自己和美國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