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大海嘯與洪澇新災令人愁上加愁
2006-12-30 11:59:42 作者:udnbkk51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當南亞大海嘯屆滿兩周年,受創最嚴重的印尼、斯裡蘭卡、泰國、印度,以及不同國籍的罹難者家屬,分以各種方式同步舉辦悼念活動之際,南洋地區連日不斷的豪雨挾帶山崩、土石流,貫穿若干紀念會所在地區如印尼、泰國,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多次遭受洪澇和天災荼毒、損害迄未完全復原地區,並造成各地嚴重生命財產損失,問題還在惡化。對於飽受災害侵襲的地方,如何恤死救傷、協助無數難民度過難關,做重建家園的準備,真是千頭萬緒。
而在無數劫難之後,又如何籌謀建立起碼要求的防災通報系統,使天災的損害得以減低,也是當務之急。1場世紀性大海嘯奪走23萬人寶貴生命、捲走居民村落田園的哀愁未消,新的災情又令人愁上加愁,有心人宜再伸援手,積極幫助災黎活下去才是。
這次南洋若干地方洪水為患,由於災情還在延衍,相關災害統計數字還沒有查清楚,一時尚不能公佈。但以受創嚴重的印尼亞齊省為例,連日暴雨引發山洪,至今至少造成110人死亡,4萬4000人緊急撤離家園,新的數字料將比此多。亞齊兩年前受南亞大海嘯侵襲時,死亡人數約1萬7000人,新喪生於洪澇的人數和以前相比,當然有極大差距。
但當地居民短期內先後兩度出入鬼門關,都是萬分無辜、萬般無奈,不知道是招誰惹誰而受此重創。縱使能夠僥倖還活著,不僅驚魂難定,心理和身體所受的傷害,怕是要很長時間都難以復元。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食物、疾病、居住無不是壓力,一旦臨時救濟結束,更加求告無門。所以在連日洪患荼毒的新災區,恤民救傷並安頓災民之餘,政府和民間慈善團體,千萬要讓驚魂未定的僥倖生還者,對未來有個最起碼的希望,莫再引發更多的犧牲。
南洋地區天災頻率來得如此高,海嘯、地震、乾旱、暴雨、火山爆發、土石流舖天蓋地,種類這般「齊全」,原因一時還不可能有答案。近年暖冬現象明顯,科學家多將不正常的天災現象和地球暖化問題連結一起,但也找不到確切證據,只能據以做勸導各方制約大量耗能的說法。不過綠色地理學者認為,過度、不當開發地表,破壞生態環境平衡,甚易引起自然界的反撲。
這種主張似較接近實際狀態,除了如火山、地震、海嘯等天翻地覆的天災另有科學論據外,生態環境遭破壞得太過分,會引起反撲災害,明白易懂,老農老圃也必有所體會,連日受洪患荼毒的南洋國家,也的確有不當開發地表的事實。所以相關政府和民間,在緊急救災救難的同時,最好要展開環保教育,引據災害可怕現象,要求各地居民從收斂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做起,減少旱災、洪澇、土石流出現。
南洋幅員遼闊,天災頻仍,每次災害發生是無預警突然出現,連起碼走避時間都缺如,南亞大海嘯、南洋暴雨成災,曾因而多有無謂損失。於今海嘯預警系統已逐步完成,萬一再有類似災害,可多幾分鐘逃命時間,是「亡羊補牢」的做法。南洋地區的氣候預報系統,殊少見提及,有了這項現代社會普遍設置的體系,於居民生活作息都有貢獻,遇天災突然發生,也可將可能的損害減低。不過氣象預報系統設置費用不低,經營管理也不容易,應該由各國政府負責推動,由點而線而面,逐步進行。
暴雨成災後,各地救助工作勢必得展開,若干非政府組織可能也投入若干人力物力協助,為災民解除燃眉之急。這些零星的活動,究竟能為受災者帶來多少幫助,實在難以估量,相信絕大多數災民還是得抱著破碎的心靈回到滿目瘡痍的家園。東南亞國家聯盟不久就在菲律賓召開高階層會,對天災肆虐,似乎該有1套完整對策,視為該列為優先處理的問題。